|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2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2 技术路线图 | 第9页 |
| 3 病例来源 | 第9页 |
| 4 诊断标准 | 第9-13页 |
| 4.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4.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4.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评分标准 | 第11-13页 |
| 5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5.1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5.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5.3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3页 |
| 6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 6.1 病例分组 | 第13-15页 |
| 6.2 治疗方法 | 第15页 |
| 6.3 观察项目或指标 | 第15-16页 |
| 6.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 6.5 统计学方法 | 第17页 |
| 7 治疗结果 | 第17-24页 |
| 7.1 发作频次对比 | 第17页 |
| 7.2 疼痛持续时间对比 | 第17-18页 |
| 7.3 硝酸甘油停减率对比 | 第18-19页 |
| 7.4 总有效率对比 | 第19页 |
| 7.5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第19-20页 |
| 7.6 中医单项症状对比 | 第20-21页 |
| 7.7 舌、脉象比较 | 第21-22页 |
| 7.8 心电图比较 | 第22-24页 |
| 讨论 | 第24-36页 |
| 1 祖国医学对胸痹的认识 | 第24-26页 |
| 1.1 认知历程 | 第24页 |
| 1.2 对胸痹痰热瘀阻证的认识 | 第24-25页 |
| 1.3 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 2 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绞痛的认识 | 第26-28页 |
| 2.1 一般认识 | 第26-27页 |
| 2.2 发病原因 | 第27-28页 |
| 2.3 发病机制 | 第28页 |
| 2.4 辅助检查 | 第28页 |
| 3 治则治法 | 第28-31页 |
| 3.1 中医治则治法 | 第28-29页 |
| 3.2 辨证论治 | 第29-30页 |
| 3.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第30-31页 |
| 4 胸痹3号方方解 | 第31-34页 |
| 4.1 方药配伍 | 第31页 |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4页 |
| 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进展 | 第40-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