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9-3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9页 |
1.2.1 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多源数据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1.2.2 滑坡易发性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第23-29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3-47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33-35页 |
2.2 基础地质 | 第35-42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35-39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39-41页 |
2.2.3 水文地质 | 第41-42页 |
2.3 水文气象 | 第42-43页 |
2.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43-44页 |
2.5 库水位变化 | 第44-45页 |
2.6 地质灾害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多源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第47-54页 |
3.1 多源数据的概念 | 第47-48页 |
3.2 多源数据的获取 | 第48-49页 |
3.3 多源数据处理方法 | 第49-53页 |
3.3.1 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多源数据的分类 | 第49-50页 |
3.3.2 滑坡易发性评价中不同类别数据的特点 | 第50-51页 |
3.3.3 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多源数据的处理方法及流程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区域尺度和局部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54-114页 |
4.1 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关键问题及技术流程 | 第54-56页 |
4.2 区域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 | 第56-97页 |
4.2.1 滑坡评价因子提取及分析 | 第56-81页 |
4.2.2 多源数据处理 | 第81-82页 |
4.2.3 滑坡评价因子的筛选 | 第82-89页 |
4.2.4 滑坡易发性评价计算单元 | 第89-90页 |
4.2.5 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90-95页 |
4.2.6 滑坡易发性评价流程 | 第95-97页 |
4.2.7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 | 第97页 |
4.3 局部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 | 第97-105页 |
4.3.1 区域尺度分割模型 | 第98-101页 |
4.3.2 区域尺度分割结果 | 第101-103页 |
4.3.3 局部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流程 | 第103-104页 |
4.3.4 局部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 | 第104-105页 |
4.4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5-113页 |
4.4.1 特定类别精度分析 | 第105-109页 |
4.4.2 总体预测精度分析 | 第109-110页 |
4.4.3 ROC曲线分析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单体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14-134页 |
5.1 单体尺度滑坡易发性评价 | 第114-116页 |
5.2 木鱼包滑坡概述 | 第116-119页 |
5.2.1 滑坡地形地貌特征 | 第116-118页 |
5.2.2 木鱼包滑坡变型特征分析 | 第118-119页 |
5.3 单体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 | 第119-127页 |
5.3.1 拓扑约束识别 | 第120-121页 |
5.3.2 木鱼包滑坡的块体分类结果 | 第121-124页 |
5.3.3 木鱼包滑坡块体位移分析 | 第124-127页 |
5.3.4 木鱼包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 | 第127页 |
5.4 单体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 | 第127-131页 |
5.4.1 木鱼包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127-130页 |
5.4.2 木鱼包滑坡易发性评价计算单元 | 第130页 |
5.4.3 木鱼包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的训练与建立 | 第130-131页 |
5.5 单体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 | 第131-132页 |
5.6 单体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不同尺度下滑坡易发性评价分析 | 第134-145页 |
6.1 多尺度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 第134-135页 |
6.2 空间尺度与滑坡评价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135-139页 |
6.3 空间尺度与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139-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45-148页 |
7.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45-147页 |
7.1.1 研究成果 | 第145-146页 |
7.1.2 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