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黄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降低再生苗玻璃化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18页
    1.1 课题背景第13-14页
    1.2 黄芩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黄芩主要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1 黄芩主要活性物质第15页
        1.3.2 黄芩苷的概述第15-16页
        1.3.3 生产黄芩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手段第16页
    1.4 黄芩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2 黄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第18-28页
    2.1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1.1 植物材料第18-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1页
        2.2.1 黄芩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悬浮培养细胞的获得第19页
        2.2.2 黄芩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特性的研究第19页
        2.2.3 悬浮培养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第19-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7页
        2.3.1 黄芩愈伤组织的获得第21页
        2.3.2 黄芩悬浮培养细胞的获得第21-22页
        2.3.3 黄芩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第22-23页
        2.3.4 悬浮培养细胞的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第23-27页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27-28页
3 诱导子对悬浮培养细胞的影响第28-39页
    3.1 实验材料第28页
        3.1.1 植物材料第28页
        3.1.2 实验仪器,试剂和药品第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2.1 诱导子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悬浮培养细胞的处理第28页
        3.2.2 诱导子诱导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特性的研究第28-29页
        3.2.3 悬浮培养细胞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测定第2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3.3.1 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第29-32页
        3.3.2 对悬浮培养细胞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第32-37页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37-39页
4 降低黄芩再生苗玻璃化及其生根的研究第39-47页
    4.1 实验材料第39页
        4.1.1 植物材料第39页
        4.1.2 实验仪器,试剂和药品第39页
    4.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4.2.1 黄芩再生体系的建立第39页
        4.2.2 不同因素对黄芩苗玻璃化的影响第39页
        4.2.3 多效唑(PP333)对黄芩玻璃化和壮苗的影响第39-40页
        4.2.4 黄芩组培苗的生根实验第40页
        4.2.5 黄芩组培苗的室外移栽第40页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4.3.1 不同培养条件对黄芩再生苗玻璃化的影响第40-42页
        4.3.2 不同浓度PP333对黄芩再生苗生长和玻璃化率的影响第42-44页
        4.3.3 IBA对黄芩再生苗生根的影响第44页
        4.3.4 黄芩再生苗生根后移栽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5-47页
5 黄芩再生苗玻璃化发生机制的研究第47-58页
    5.1 实验材料第47页
        5.1.1 植物材料第47页
        5.1.2 实验仪器、试剂和药品第47页
    5.2 实验方法第47-49页
        5.2.1 玻璃化苗和正常苗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第47页
        5.2.2 玻璃化苗和正常苗的组织水含量、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47-48页
        5.2.3 玻璃化苗和正常苗的活性氧的测定第48页
        5.2.4 玻璃化苗和正常苗的抗氧化酶和膜质过氧化的测定第48-4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9-56页
        5.3.1 正常苗和玻璃化苗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比较第49-52页
        5.3.2 黄芩正常再生苗和玻璃化苗的组织水含量、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较第52-54页
        5.3.3 玻璃化苗和正常苗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的比较第54-56页
        5.3.4 玻璃化苗和正常苗的抗氧化酶的比较第56页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56-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附录第67-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桐子果实油和种子油的提取及其剩余物抗炎作用研究
下一篇:两种姜黄素衍生物对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及凋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