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论文

山桐子果实油和种子油的提取及其剩余物抗炎作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山桐子研究概况第9-11页
        1.1.1 山桐子简介第9页
        1.1.2 山桐子生态学相关研究第9-10页
        1.1.3 山桐子油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 植物油提取方法第11-12页
        1.2.1 压榨法第11页
        1.2.2 溶剂法第11页
        1.2.3 超声辅助提取法第11-12页
        1.2.4 超临界CO_2萃取第12页
        1.2.5 水酶法提取第12页
    1.3 多酚类物质概况及其活性第12-14页
        1.3.1 抗氧化活性第12-13页
        1.3.2 抗癌活性第13页
        1.3.3 其他生物活性第13-14页
    1.4 研究依据以及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1 研究依据第14页
        1.4.2 研究主要内容第14-15页
2 响应面法优化酶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山桐子种子油和果实油第15-29页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5页
    2.2 实验仪器第15页
    2.3 实验方法第15-18页
        2.3.1 酶活力测定第15-17页
        2.3.2 原材料处理及最适酶的选择第17页
        2.3.3 酶辅助单因素实验设计第17-18页
    2.4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第18页
    2.5 最优工艺验证第18-19页
    2.6 实验结果分析第19-22页
        2.6.1 酶活力测定结果第19页
        2.6.2 最适酶的选择第19-20页
        2.6.3 酶辅助单因素实验结果第20-22页
    2.7 响应面分析第22-27页
        2.7.1 响应值拟合模型与方差分析第22-25页
        2.7.2 响应面分析及最佳油提取条件确定第25-27页
    2.8 最优工艺的验证第27-28页
    2.9 结果与讨论第28页
    2.10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山桐子种子油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第29-37页
    3.1 种子油的理化性质第29-30页
        3.1.1 水分及挥发物测定第29页
        3.1.2 酸价测定第29页
        3.1.3 过氧化值测定第29-30页
    3.2 甲酯化反应第30页
    3.3 山桐子油脂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第30页
    3.4 种子油理化性质分析第30页
    3.5 GC-MS分析山桐子种子油和果实油中化学成分第30-35页
        3.5.1 种子油成分分析第30-33页
        3.5.2 果实油成分分析第33-35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35-36页
    3.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4 山桐子籽珀、果肉渣多酚的提取及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抗炎研究第37-49页
    4.1 植物多酚的提取与含量测定第37-38页
        4.1.1 实验药品第37-38页
        4.1.2 实验仪器第38页
        4.1.3 植物多酚提取第38页
        4.1.4 总多酚含量测定第38页
    4.2 RAW264.7巨噬细胞培养及LPS诱导炎症第38-41页
        4.2.1 LPS诱导RAW264.7致炎第40页
        4.2.2 MTT比色实验第40页
        4.2.3 Griess试剂盒检测细胞分泌NO的影响第40-41页
        4.2.4 数据分析第41页
    4.3 SPP、FPP对RAW264.7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1-43页
        4.3.1 总RNA提取第41-42页
        4.3.2 RNA逆转录第42-4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4.4.1 山桐子籽珀、果肉渣多酚含量测定第43-44页
        4.4.2 MTT比色实验检验细胞活力第44-45页
        4.4.3 细胞分泌NO的影响第45-46页
        4.4.4 SPP、FPP对RAW264.7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SPP、FPP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程度影响研究第49-52页
    5.1 实验材料与动物第49页
        5.1.1 实验动物第49页
        5.1.2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49页
    5.2 实验方法第49页
    5.3 数据分析第49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49-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2页
附录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4页
致谢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因子对红松光合作用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下一篇:黄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降低再生苗玻璃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