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23页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0-23页 |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33页 |
2.1 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2.1.1 心理亚健康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心理亚健康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1.3 心理亚健康的识别诊断 | 第24-25页 |
2.1.4 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措施 | 第25-26页 |
2.1.5 心理亚健康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26-28页 |
2.2 百合地黄汤化学成分研究 | 第28-30页 |
2.2.1 百合药理活性成分研究 | 第28-29页 |
2.2.2 生地黄药理活性成分研究 | 第29-30页 |
2.3 药物临床疗效评价的代谢组学整合分析研究 | 第30-33页 |
2.3.1 代谢组学内部整合及应用 | 第30-31页 |
2.3.2 代谢组学外部整合及应用 | 第31-32页 |
2.3.3 总结与展望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百合地黄汤干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作用机制研究 | 第33-43页 |
3.1 技术平台 | 第33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3.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 第33页 |
3.2.2 靶点的预测及验证 | 第33-34页 |
3.2.3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第34页 |
3.3 结果 | 第34-39页 |
3.3.1 百合地黄汤的活性成分筛选 | 第34-35页 |
3.3.2 靶点的预测及验证 | 第35-38页 |
3.3.3 网络构建及分析 | 第38-39页 |
3.4 讨论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百合地黄汤干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的GC-MS代谢组学研究 | 第43-53页 |
4.1 试剂和仪器 | 第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1 样本的采集以及预处理 | 第43-44页 |
4.2.2 样本的制备 | 第44页 |
4.2.3 GC-MS分析测试条件 | 第44-45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4.3 结果 | 第45-50页 |
4.3.1 人体血浆GC-MS图谱指认及分析 | 第45-48页 |
4.3.2 差异代谢物的寻找 | 第48-50页 |
4.4 讨论 | 第50-52页 |
4.4.1 氨基酸代谢 | 第51页 |
4.4.2 能量代谢 | 第51-52页 |
4.4.3 脂质代谢 | 第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百合地黄汤干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的LC-MS代谢组学研究 | 第53-65页 |
5.1 仪器和试剂 | 第5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5.2.1 样本采集以及预处理 | 第53页 |
5.2.2 样本的制备 | 第53页 |
5.2.3 LC-MS分析测试条件 | 第53-54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5.3 结果 | 第54-61页 |
5.3.1 人体血浆代谢物LC-MS图谱的建立 | 第54-57页 |
5.3.2 LC-MS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第57-61页 |
5.4 讨论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百合地黄汤对阴虚型心理亚健康干预作用的整合分析 | 第65-71页 |
6.1 百合地黄汤干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的代谢组学结果内部整合 | 第65-67页 |
6.2 百合地黄汤干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的代谢组学结果外部整合 | 第67-68页 |
6.3 百合地黄汤干预心理亚健康生物网络分析 | 第68-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5页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1-72页 |
7.2 展望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