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旋转接收端的可见光室内定位系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室内无线定位技术 | 第9-11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特性研究 | 第16-26页 |
2.1 可见光通信系统组成 | 第16-17页 |
2.2 LED的基本特性 | 第17-22页 |
2.2.1 光谱特性 | 第17-18页 |
2.2.2 伏安特性 | 第18-19页 |
2.2.3 功率特性 | 第19-20页 |
2.2.4 调制特性 | 第20-22页 |
2.3 光电探测器的基本特性 | 第22-23页 |
2.4 室内可见光通信的链接方式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室内可见光定位方法研究 | 第26-35页 |
3.1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性能 | 第26-28页 |
3.1.1 光度学基本物理量 | 第26-27页 |
3.1.2 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特性 | 第27-28页 |
3.2 室内可见光定位技术原理 | 第28-32页 |
3.2.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 | 第29页 |
3.2.2 基于到达时间 | 第29-30页 |
3.2.3 基于到达时间差 | 第30页 |
3.2.4 基于到达角 | 第30-32页 |
3.3 基于位置指纹的定位方法 | 第32-33页 |
3.4 室内定位技术性能指标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AOA/RSS的可见光定位算法 | 第35-47页 |
4.1 白光LED的辐射特性 | 第35-38页 |
4.1.1 LED辐射模型 | 第35-36页 |
4.1.2 朗伯辐射模型 | 第36-38页 |
4.2 基于单旋转接收端的定位模型 | 第38-40页 |
4.3 室内可见光定位算法 | 第40-43页 |
4.3.1 二维定位算法 | 第40-41页 |
4.3.2 三维定位算法 | 第41-43页 |
4.4 算法优化方案 | 第43-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室内可见光定位演示系统设计 | 第47-61页 |
5.1 定位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第47-51页 |
5.1.1 光源选择 | 第47-48页 |
5.1.2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第48-50页 |
5.1.3 光接收电路模块设计 | 第50-51页 |
5.2 定位系统结构设计与环境搭建 | 第51-55页 |
5.2.1 单旋转接收端设计 | 第51-53页 |
5.2.2 定位系统搭建 | 第53-55页 |
5.3 仿真实验 | 第55-57页 |
5.4 定位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5.4.1 定位过程 | 第57-59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1-6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6-67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