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0页
1 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变迁第10-14页
    1.1 我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立法溯源第10-11页
        1.1.1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关规定第10页
        1.1.2 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关规定第10-11页
    1.2 立案审查制度的确立第11页
    1.3 立案机构的性质与职能变化第11-13页
    1.4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文本化第13-14页
2 我国立案登记制度的内涵解读与制度现状第14-19页
    2.1 立案登记制的概念和条件第14页
    2.2 立案登记制程序第14-16页
        2.2.1 现场立案程序第14-15页
        2.2.2 网上立案和其他立案方式程序第15-16页
    2.3 立案登记的法律效力第16-17页
        2.3.1 “收案”的法律效力第16页
        2.3.2 登记立案的法律效力第16-17页
    2.4 立案登记制的价值和实质第17-19页
        2.4.1 立案登记制的价值第17-18页
        2.4.2 我国立案登记制的实质第18-19页
3 立案登记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第19-25页
    3.1 立案审查中“起诉条件”存在的问题第19页
    3.2 立案登记中的“主管”之困第19-20页
    3.3 立案审查程序的“繁复”第20-21页
        3.3.1 繁琐“解释”和繁杂“程序”第20-21页
        3.3.2 工作“重复”和人员“冗复”第21页
    3.4 立案救济制度的局限第21-23页
    3.5 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诉讼权利仍受限制第23-24页
    3.6 立案庭与审判庭之间职能失衡第24-25页
4 域外相关制度的借鉴第25-30页
    4.1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起诉与诉讼系属规定第25-26页
        4.1.1 日本第25-26页
        4.1.2 德国第26页
        4.1.3 我国台湾地区第26页
    4.2 英美法系国家的起诉制度第26-28页
        4.2.1 英国第26-27页
        4.2.2 美国第27-28页
    4.3 两大法系相关制度的借鉴第28-30页
5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的完善第30-36页
    5.1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案登记程序第30-33页
        5.1.1 合理确定起诉条件第30页
        5.1.2 完备立案诉状第30-31页
        5.1.3 明确主管范围,确立主管争议裁决机制第31页
        5.1.4 明确立案登记程序中的法官职责第31-32页
        5.1.5 救济制度的明确第32页
        5.1.6 以听审请求权保障为核心改造诉讼要件审查程序第32-33页
    5.2 立案登记配套制度的完善第33-36页
        5.2.1 改造先行调解制度第33-34页
        5.2.2 改革立案登记人员的组成第34-35页
        5.2.3 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第35-36页
结语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致谢第39-4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尼采对“名相”的解析
下一篇:论罪刑均衡原则的刑法地位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