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区域多样性的城市滨江空间界面评价与优化--以泉州洛阳江规划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概论第19-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9页
    1.2 相关理论研究第19-21页
        1.2.1 滨江空间第19页
        1.2.2 界面第19-20页
        1.2.3 山水文化第20页
        1.2.4 城市意象第20页
        1.2.5 场所精神(GENIUS LOCI)第20-21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21页
        1.3.1 研究对象第21页
        1.3.2 研究范围第21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1.4.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4.2 研究课题意义第22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28页
        1.5.1 国外理论及研究第22-23页
        1.5.2 国内理论及研究第23-24页
        1.5.3 总结及借鉴第24页
        1.5.4 国外案例研究第24-26页
        1.5.5 国内案例研究第26-28页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8-29页
        1.6.1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6.2 研究框架第29页
    1.7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二章 区域多样性的构建原则第31-39页
    2.1 “区域多样性”的起源第31页
    2.2 区域多样性的内涵第31-34页
        2.2.1 景观多样性第32页
        2.2.2 地域文化多样性第32-33页
        2.2.3 发展模式多样性第33-34页
        2.2.4 社会经济多样性第34页
        2.2.5 传统文化多样性第34页
    2.3 构建区域多样性的必要性第34-35页
    2.4 构建区域多样性的原则及方式第35-38页
        2.4.1 不同尺度下的区域多样性第35-36页
        2.4.2 基于人民活动流线的区域性传达第36页
        2.4.3 地域文化景观元素提取第36-37页
        2.4.4 区域多样性文化构建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滨江空间界面组成要素及评价原则第39-51页
    3.1 滨江空间界面的功能及特征第39-42页
        3.1.1 城市滨江空间界面的功能第39-41页
        3.1.2 城市滨水空间界面类型第41页
        3.1.3 社区型滨水区使用活动类型第41-42页
    3.2 滨江空间界面组成要素第42-44页
        3.2.1 界面元素语汇第42页
        3.2.2 滨江界面元素构建第42-44页
    3.3 滨江空间界面规划原则第44-45页
        3.3.1 环境优先原则第44页
        3.3.2 整体考虑原则第44页
        3.3.3 文化展示原则第44页
        3.3.4 因地制宜原则第44页
        3.3.5 独特性原则第44-45页
    3.4 滨水空间界面实证研究第45-46页
        3.4.1 厦门环岛路第45页
        3.4.2 台湾宜兰第45-46页
        3.4.3 案例总结第46页
    3.5 滨江空间界面评价方法第46-50页
        3.5.1 界面评价理论基础第47-50页
        3.5.2 界面评价参考标准第50页
        3.5.3 滨江界面评价标准第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滨江空间界面优化第51-61页
    4.1 宏观层面元素优化第51-54页
        4.1.1 城市天际轮廓线第51-52页
        4.1.2 整体岸线规划第52页
        4.1.3 岸线空间优化第52-54页
    4.2 中观层面元素优化第54-56页
        4.2.1 建筑整体风格控制与保护第54-55页
        4.2.2 滨江开放空间优化第55-56页
    4.3 微观层面元素优化第56-60页
        4.3.1 驳岸第56-57页
        4.3.2 标识系统与雕塑小品第57-58页
        4.3.3 夜景照明第58页
        4.3.4 植物绿化第58-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实证研究—洛阳江滨江界面评价与优化第61-115页
    5.1 泉州城市发展概况第61-71页
        5.1.1 泉州历史沿革第61-63页
        5.1.2 泉州文化沿革第63-64页
        5.1.3 泉州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第64-66页
        5.1.4 相关规划解读第66-71页
    5.2 洛阳江概况第71-77页
        5.2.1 洛阳江背景第71-72页
        5.2.2 自然资源分析第72-73页
        5.2.3 人文资源分析第73-75页
        5.2.4 洛阳江与周边关系第75-77页
    5.3 洛阳江空间形态第77-80页
        5.3.1 洛阳江空间构成要素第77-79页
        5.3.2 洛阳江空间分区第79页
        5.3.3 影响滨江空间的因素第79-80页
        5.3.4 功能五原则第80页
    5.4 洛阳江现存问题第80-81页
        5.4.1 岸线现存问题第80页
        5.4.2 现状整体问题第80-81页
        5.4.3 初步解决对策第81页
    5.5 洛阳江滨江界面元素重要度及满意度分析第81-101页
        5.5.1 滨江界面元素重要度分析第81-90页
        5.5.2 滨江界面元素满意度分析第90-98页
        5.5.3 滨江界面元素重要-满意度交叉分析第98-101页
    5.6 洛阳江滨江界面元素优化第101-113页
        5.6.1 宏观层面元素优化第101-103页
        5.6.2 中观层面元素优化第103-110页
        5.6.3 微观层面元素优化第110-113页
    5.7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7页
    6.1 结论第115页
    6.2 建议第115页
    6.3 局限与不足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附录一第119-122页
附录二第122-123页
附录三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川地区粉细砂土的压缩模量与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取值研究
下一篇:NdFeB永磁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