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互联网+”语境下我国电影产业的困境与发展机遇 | 第14-24页 |
第一节“互联网+”语境下我国电影产业的困境 | 第14-18页 |
一、我国电影产业链残缺限制盈利空间 | 第14-15页 |
二、投融资模式封闭单一,缺少引入更多社会资本的平台 | 第15-16页 |
三、电影创作受资源与技术的限制 | 第16-17页 |
四、电影发行与营销忽视与用户间的互动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互联网发展为我国电影产业带来新机遇 | 第18-24页 |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二、互联网“用户为王”使电影生产销售精准定位成为可能 | 第19-20页 |
三、互联网“大数据整合”为电影产业效率提高提供平台 | 第20-21页 |
四、互联网“平台开放与共享”使电影产业在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中获利 | 第21-22页 |
五、互联网“线上与线下融合”必将催生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电影产业生产经营的互联网模式分析 | 第24-48页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助力电影产业投融资 | 第24-29页 |
一、电影投融资迎来“新突破” | 第24-26页 |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为电影产业投融资注入“新活力” | 第26-27页 |
三、众筹模式打通电影产业投融资与营销环节的壁垒 | 第27-28页 |
四、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弊端:资本的逐利游戏 | 第28-29页 |
第二节“互联网+”带来电影制作新思路 | 第29-34页 |
一、“大数据”为电影定制化提供基础 | 第29-30页 |
二、优质IP拓宽电影题材与类型的来源 | 第30-31页 |
三、粉丝经济催化“跨界导演”的出现 | 第31-33页 |
四、电影互联网制作思维的不足:电影创作力的忽视 | 第33-34页 |
第三节“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发行 | 第34-40页 |
一、电影发行与互联网的“联姻” | 第34-35页 |
二、互联网发行颠覆传统电影发行方式 | 第35-37页 |
三、发行渠道多元化发展 | 第37-38页 |
四、互联网发行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四节“网生代”时期电影营销方式 | 第40-45页 |
一、网络口碑营销 | 第40-41页 |
二、众筹模式下的粉丝营销 | 第41-42页 |
三、在线票务模式的营销 | 第42-43页 |
四、弹幕与银幕的结合:助力电影消费 | 第43-44页 |
五、电影营销存在的问题:重视营销而忽视电影自身内容 | 第44-45页 |
第五节 互联网为电影衍生品提供新平台 | 第45-48页 |
一、互联网拓宽了电影衍生品的种类 | 第45-46页 |
二、电商为电影衍生品提供新机遇 | 第46-48页 |
第三章“互联网+”模式下我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完善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公平电影市场 | 第48-51页 |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投资者权益 | 第48-49页 |
二、加强市场监管,避免影院“幽灵场”出现 | 第49-50页 |
三、变低价售票策略为替用户寻找合适影片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由“互联网+电影”向“电影+互联网”转变 | 第51-53页 |
一、正视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贡献与改变 | 第51-52页 |
二、在强化电影产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 | 第52-53页 |
第三节 重视版权开发,实现我国电影产业链的延伸 | 第53-55页 |
一、重视优质电影IP产业链的开发 | 第53-54页 |
二、加强版权开发力度,实现电影系列化与品牌化发展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反思高票房低口碑现象,提升电影内容与艺术品质 | 第55-58页 |
一、改变对电影观众的认知 | 第55-56页 |
二、重视电影质量与口碑的提升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