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13页 |
1.1.2 个人经历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2.1 思维导图 | 第16-19页 |
2.1.1 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2 思维导图的特点 | 第16-17页 |
2.1.3 思维导图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优势 | 第17页 |
2.1.4 思维导图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5 思维导图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2 学业自我效能感 | 第19-21页 |
2.2.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第20页 |
2.2.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 学习满意度 | 第21-22页 |
2.3.1 学习满意度 | 第21页 |
2.3.2 学习满意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3 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2.3.4 学习满意度的测评 | 第22页 |
2.4 从干预到网络远程干预 | 第22-23页 |
2.4.1 干预、网络远程干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4.2 在线教育爆发与网络干预 | 第22-23页 |
2.5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满意度和思维导图 | 第23-25页 |
2.5.1 思维导图与学业自我效能感 | 第23页 |
2.5.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满意度 | 第23页 |
2.5.3 思维导图与学习满意度 | 第23-24页 |
2.5.4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满意度和思维导图 | 第24-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33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5-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3.2.1 被试 | 第26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3.2.3 干预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9-33页 |
3.3.1 被试招募 | 第30页 |
3.3.2 实施前测 | 第30页 |
3.3.3 实施实验处理 | 第30页 |
3.3.4 实施后测 | 第30-31页 |
3.3.5 作业分析 | 第31-32页 |
3.3.6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3-40页 |
4.1 实验组,对照组在各变量上的组间分析 | 第33-34页 |
4.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 | 第33页 |
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组间比较 | 第33-34页 |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变量上的前后测比较 | 第34-36页 |
4.2.1 实验组在各变量上的前后测比较 | 第34-35页 |
4.2.2 对照组一在各变量上的前后测比较 | 第35页 |
4.2.3 对照组二在各变量上的前后测比较 | 第35-36页 |
4.3 学员思维导图作品分析 | 第36-38页 |
4.4 学员的主观感受 | 第38-40页 |
5 讨论 | 第40-43页 |
5.1 思维导图技术干预学习型团体有效性佐证 | 第40页 |
5.2 本研究思维导图技术干预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5.3 本研究的反思 | 第41-43页 |
5.3.1 对干预形式的反思 | 第41页 |
5.3.2 对基于网络途径的干预研究成员选择的反思 | 第41-42页 |
5.3.3 对测量问卷及施测形式的反思 | 第42页 |
5.3.4 对干预研究实验结果的反思 | 第42-43页 |
6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65页 |
附录Ⅰ:《学学思维导图》成员申请表 | 第46-47页 |
附录Ⅱ: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47-48页 |
附录Ⅲ:自编《学学思维导图》干预课程要点 | 第48-54页 |
附录Ⅳ:《学学思维导图》网络干预课程宣传文案 | 第54-58页 |
附录Ⅴ:部分学员作品展 | 第58-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