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论文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路径设计与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1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目的第15页
        1.1.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5页
        1.2.1 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第16-20页
        1.2.2 国内外关于节能减排的研究第20-22页
        1.2.3 国内外研究关于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关系的研究第22-24页
        1.2.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4-25页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第25-29页
        1.3.1 研究思路第25-26页
        1.3.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1.3.3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4 创新之处第29-31页
第2章 我国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现状及趋势分析第31-48页
    2.1 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概念界定第31-33页
        2.1.1 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第31-32页
        2.1.2 节能减排的概念界定第32-33页
    2.2 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及趋势分析第33-37页
        2.2.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取得的成绩第33-35页
        2.2.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障碍第35-37页
        2.2.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分析第37页
    2.3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及趋势分析第37-46页
        2.3.1 我国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第37-40页
        2.3.2 我国政府开展节能减排采取的措施第40-41页
        2.3.3 我国节能减排的实施内容第41-42页
        2.3.4 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成效显著第42-43页
        2.3.5 我国实现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问题及趋势分析第43-46页
    2.4 我国节能减排战略步骤与低碳发展路线图第46-47页
        2.4.1 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步骤第46页
        2.4.2 我国低碳发展的路线图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节能减排的低碳效应与机制研究第48-57页
    3.1 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的关系第48-49页
        3.1.1 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第48页
        3.1.2 低碳经济是推进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第48-49页
    3.2 节能减排的低碳效应第49-53页
        3.2.1 理念效应第49-50页
        3.2.2 战略效应第50-51页
        3.2.3 技术效应第51-52页
        3.2.4 规模效应第52-53页
    3.3 节能减排的低碳机制第53-56页
        3.3.1 动力与传导机制第53-55页
        3.3.2 激励与约束机制第55-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第57-77页
    4.1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第57-61页
        4.1.1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现状第57-58页
        4.1.2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取第58页
        4.1.3 实证研究及结果第58-61页
    4.2 我国能源结构合理度分析第61-68页
        4.2.1 能源结构合理性测度指标第61-62页
        4.2.2 3E模型构建第62-66页
        4.2.3 结果分析第66-68页
    4.3 我国碳排放情景分析第68-75页
        4.3.1 碳排放的总体情况第68-69页
        4.3.2 改进的IPAT模型第69-70页
        4.3.3 情景描述与参数设计第70-72页
        4.3.4 预估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分析第77-87页
    5.1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第77-78页
    5.2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层级结构研究第78-85页
        5.2.1 解释结构模型理论第78-79页
        5.2.2 ISM模型关联矩阵分析第79-80页
        5.2.3 ISM模型可达矩阵分析第80页
        5.2.4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层级结构研究第80-85页
    5.3 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第85-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6章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路径研究第87-118页
    6.1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路径理论设计第87-92页
        6.1.1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路径设计原则第87-88页
        6.1.2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路径设计思路第88-90页
        6.1.3 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路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90-92页
    6.2 实证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第92-98页
        6.2.1 变量与数据说明第92-93页
        6.2.2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第93页
        6.2.3 初始拟合评价第93-95页
        6.2.4 模型修正第95页
        6.2.5 假设检验第95页
        6.2.6 结果分析第95-98页
    6.3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路径实现第98-117页
        6.3.1 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实现第98-108页
        6.3.2 能源结构优化路径实现第108-115页
        6.3.3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路径实现第115-117页
    6.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7章 基于低碳经济我国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研究第118-137页
    7.1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第118-120页
        7.1.1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118-119页
        7.1.2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过程第119-120页
    7.2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评价第120-127页
        7.2.1 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第120-121页
        7.2.2 随机前沿分析评价模型第121-122页
        7.2.3 数据及变量说明第122-123页
        7.2.4 实证结果及数据分析第123-126页
        7.2.5 环境约束下的能源综合污染指数(EPI)第126-127页
    7.3 我国碳排放效率评价第127-131页
        7.3.1 基于碳排放效率的脱钩理论模型第127-129页
        7.3.2 脱钩分析第129-130页
        7.3.3 研究结果及分析第130-131页
    7.4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第131-136页
        7.4.1 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绩效指标体系建立第131页
        7.4.2 权重的确定第131-133页
        7.4.3 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分析第133-136页
    7.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8章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对策研究第137-147页
    8.1 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交易机制和税收体系第137-141页
        8.1.1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第137页
        8.1.2 以构建良好的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为主要途径第137页
        8.1.3 以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为关键环节第137-139页
        8.1.4 以完善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为有效保障第139页
        8.1.5 以建立绿色信贷金融体系为重要依托第139-140页
        8.1.6 以积极调整外资引进结构为合理渠道第140-141页
    8.2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系统应用第141-142页
        8.2.1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升技术创新空间第141-142页
        8.2.2 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低碳节能技术的系统性第142页
    8.3 完善碳税和碳市场化模式第142-144页
        8.3.1 碳税与碳市场化第142-143页
        8.3.2 市场化政策的目标分析第143页
        8.3.3 市场化政策的可行性分析第143-144页
    8.4 以构建低碳城市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第144-146页
        8.4.1 制订中长期目标达成愿景第144页
        8.4.2 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降低城市建筑能耗第144-146页
        8.4.3 公民转变行为模式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第146页
    8.5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结论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附录第164-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社交网络平台下企业沟通策略--基于Facebook的语篇分析
下一篇:发酵改性降低秸秆成型能耗及提高成型耐水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