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初等学校、中等学校论文

交流空间在中学教学楼建筑中运用的探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0-14页
        1.1.1 交流空间概述第11页
        1.1.2 交流的重要性第11-12页
        1.1.3 教育模式的变革第12-13页
        1.1.4 校园内交往行为的特点第13-14页
    1.2 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2.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2.2 研究目的第15页
        1.2.3 选题的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对象第16页
        1.3.2 研究范围第16-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8-29页
    2.1 国外现状综述第18-23页
        2.1.1 国外现状分析第18-19页
        2.1.2 交流空间设计的设计依据第19-21页
        2.1.3 国外优秀交流空间设计的实际案例第21-23页
    2.2 国内现状综述第23-29页
        2.2.1 国内现状分析第23-24页
        2.2.2 国内中学教学楼设计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2.2.3 国内优秀交流空间设计的实际案例第25-29页
第三章 教学楼内部交流空间概述第29-35页
    3.1 教学楼的发展第29-31页
        3.1.1 教学楼的概念和发展概况第29页
        3.1.2 教学楼的分类第29-30页
        3.1.3 教学楼中的行为需求第30-31页
    3.2 交流空间第31-35页
        3.2.1 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第31-32页
        3.2.2 中学教学楼的相关交流空间第32-35页
第四章 中学教学楼中交流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第35-47页
    4.1 环境心理学理论第35-43页
        4.1.1 人在教学楼内的行为方式的多样性第35-37页
        4.1.2 教学空间环境会如何影响校学生第37-38页
        4.1.3 行为对空间的要求第38-40页
        4.1.4 交流空间的有效性第40-43页
    4.2 如何营造舒适的交流空间第43-47页
        4.2.1 开放性第43-44页
        4.2.2 归属感、领域感第44-45页
        4.2.3 控制尺度第45页
        4.2.4 开放性与私密性结合第45-47页
第五章 交流空间体系在教学楼设计中的思考第47-60页
    5.1 交空间在教学楼中的设计范围第47-55页
        5.1.1 入口及门厅处第47-50页
        5.1.2 庭院部分第50-52页
        5.1.3 多层共享的交流空间第52页
        5.1.4 走廊第52-54页
        5.1.5 屋顶第54-55页
        5.1.6 底层架空部分第55页
    5.2 教学楼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第55-60页
        5.2.1 空间丰富原则第55-56页
        5.2.2 空间类型多样性第56页
        5.2.3 空间形态多样性原则第56-57页
        5.2.4 空间界面多样性原则第57页
        5.2.5 生态与节能原则第57-58页
        5.2.6 整体性原则第58-59页
        5.2.7 文化艺术性原则第59-60页
第六章 教学楼交流空间环境的实例分析第60-73页
    6.1 项目概况第60-64页
        6.1.1 基地概况第60页
        6.1.2 设计概况第60-64页
    6.2 本教学楼中交流空间设计的具体体现第64-66页
        6.2.1 走道尽端:第64-65页
        6.2.2 走道两边及围栏墙壁限定的空间(走廊)第65页
        6.2.3 入口及门厅处的处理第65-66页
    6.3 交流空间的设计要点第66-73页
        6.3.1 形成有领域感的围合的空间第66-67页
        6.3.2 合理控制空间的尺度第67-69页
        6.3.3 创造良好的视觉感受第69-71页
        6.3.4 从景观与设施方面进行设计第71-7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7.1 结论第73页
    7.2 展望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两带简并能隙超导体SrPt3P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高阶非自治薛定谔型方程的畸形波动力学和基带调制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