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重金属污染概述及对动植物体的危害 | 第13-15页 |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 第15-17页 |
1.3 絮凝剂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7-19页 |
1.3.1 无机絮凝剂 | 第17-18页 |
1.3.2 有机絮凝剂 | 第18-19页 |
1.4 生物絮凝剂和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4.1 生物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2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3 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成分 | 第22-23页 |
1.4.4 微生物絮凝剂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1.5 复合絮凝剂 | 第24-26页 |
1.5.1 复合絮凝剂的复合类型 | 第25-26页 |
1.5.2 微生物种群间的关系 | 第26页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耐铬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组合菌的发酵培养 | 第29-41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2.2.1 样品 | 第29页 |
2.2.2 培养基 | 第29-30页 |
2.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0-31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36-41页 |
2.3.1 耐铬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 第36-40页 |
2.3.2 耐铬微生物的鉴定 | 第40-41页 |
第3章 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条件优化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3.2.1 菌种 | 第41页 |
3.2.2 培养基 | 第41-42页 |
3.2.3 含重金属废水的配置 | 第42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5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6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3.3 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4-49页 |
3.3.1 溶液pH | 第44-46页 |
3.3.2 复合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量 | 第46-47页 |
3.3.3 振荡时间 | 第47-48页 |
3.3.4 温度 | 第48-49页 |
3.4 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对实际废水的处理试验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机理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吸附等温模型 | 第51-52页 |
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2-53页 |
4.4 SEM扫描电镜外貌表征 | 第53-55页 |
4.5 红外光谱 | 第55-57页 |
4.6 XPS光电子能谱 | 第57-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61-62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62页 |
5.3 建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附录A "LB泥湿"菌株的16S rDNA序列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