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虫生真菌概述 | 第12-14页 |
·虫生真菌的寄生作用 | 第12-13页 |
·虫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绿僵菌概述 | 第14-17页 |
·绿僵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15页 |
·绿僵菌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磷酸酶概述 | 第17-20页 |
·磷酸酶的分类 | 第17-19页 |
·磷酸酶对病原菌本身及其寄主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4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实验菌株 | 第22页 |
·质粒载体 | 第22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22-23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23-25页 |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42页 |
·绿僵菌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的cDNA序列扩增 | 第26-31页 |
·将RT-PCR扩增的DNA片段进行TA克隆并测序 | 第31-32页 |
·构建毕赤酵母表达重组载体 | 第32-34页 |
·将带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入毕赤酵母中进行整合 | 第34-36页 |
·诱导毕赤酵母中的目的基因表达成酪氨酸蛋白磷酸酶 | 第36-39页 |
·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粗酶液的特性分析 | 第39-42页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2-64页 |
·绿僵菌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的cDNA序列扩增 | 第42-44页 |
·绿僵菌产酪氨酸蛋白磷酸酶时总RNA及DNA的提取结果 | 第42页 |
·根据绿僵菌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的已知序列设计的引物及其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用RT-PCR方法扩增绿僵菌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基因的结果 | 第43-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页 |
·将RT-PCR扩增的DNA片段进行TA克隆并测序 | 第44-47页 |
·PCR产物的回收情况以及与pMD19-T质粒的连接体系的确定 | 第44-45页 |
·将连接上PCR产物的质粒转化至大肠菌并进行PCR检测的结果 | 第45-46页 |
·TA克隆后的测序结果 | 第46-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页 |
·构建毕赤酵母表达重组载体 | 第47-53页 |
·带有目的基因的pMD19-T质粒和pPIC9K质粒的提取及酶切结果 | 第48-49页 |
·目的基因和去磷酸化后的pPIC9K质粒的回收结果及其连接体系的确定 | 第49-50页 |
·连接有目的基因的pPIC9K质粒的转化及其PCR检测结果 | 第50页 |
·将目的基因和pPIC9K质粒连接后的测序结果 | 第50-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3页 |
·将带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入毕赤酵母中进行整合 | 第53-56页 |
·带有目的基因的pPIC9K质粒和亲本pPIC9K质粒的提取及其线性化结果 | 第53-54页 |
·线性化质粒的回收及其电转化结果 | 第54-55页 |
·转化子的遗传霉素抗性筛选及其PCR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6页 |
·诱导毕赤酵母中的目的基因表达成酪氨酸蛋白磷酸酶 | 第56-59页 |
·有可能高效表达目的蛋白的转化子的筛选结果 | 第56-58页 |
·筛选出的转化子的大规模诱导培养及其SDS-PAGE和IEF分析结果 | 第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粗酶液的特性分析 | 第59-64页 |
·粗酶液的底物特异性分析结果 | 第59页 |
·粗酶液中磷酸酶活性最适pH测定 | 第59-60页 |
·粗酶液中磷酸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测定结果 | 第60页 |
·磷酸酶抑制剂对粗酶液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页 |
·金属离子对粗酶液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1-6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