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猕猴桃的生产及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猕猴桃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离体器官培养 | 第13-14页 |
·胚胎培养 | 第14页 |
·花药培养 | 第14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4-15页 |
·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获得果树多倍体的主要途径 | 第15-18页 |
·多倍体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多倍体的特征特性 | 第19页 |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及危害 | 第19-20页 |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及侵染规律 | 第20页 |
·猕猴桃抗溃疡病种质及抗病机制 | 第20-21页 |
·红阳猕猴桃的生产及病害发生情况 | 第21-24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4-26页 |
第3章 红阳猕猴桃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26-34页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培养基及灭菌 | 第26页 |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外植体灭菌 | 第26页 |
·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不同灭菌方法对外植体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激素组合对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培养基对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30-31页 |
·组培苗的移栽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不同外植体对猕猴桃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培养基及激素对猕猴桃组织快繁的影响 | 第31-32页 |
·GA3对猕猴桃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4章 红阳猕猴桃四倍体诱导及特性比较 | 第34-48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试验器材及药品 | 第34页 |
·试验仪器与器材 | 第34页 |
·试验药品及试剂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秋水仙素浸泡法 | 第34页 |
·秋水仙素混培法 | 第34-35页 |
·嵌合体的分离 | 第35页 |
·四倍体的快繁、生根及移栽 | 第35页 |
·倍性鉴定方法 | 第35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的特性比较研究 | 第35-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秋水仙素浸泡法诱导猕猴桃四倍体 | 第38-39页 |
·秋水仙素混培法诱导猕猴桃四倍体 | 第39-40页 |
·诱导后嵌合体的分离纯化 | 第40页 |
·猕猴桃倍性鉴定 | 第40-41页 |
·四倍体猕猴桃的快繁、生根培养及移栽 | 第41页 |
·红阳猕猴桃四倍体与二倍体特性比较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8页 |
·多倍体诱导方法的选择 | 第44-45页 |
·嵌合体的分离与纯化 | 第45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的抗性比较 | 第45-48页 |
第5章 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四倍体抗性初步分析 | 第48-54页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试验器材及药品 | 第48页 |
·试验仪器与器材 | 第48页 |
·试验药品及试剂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培养基及染液的配制 | 第48页 |
·病原菌分离 | 第48-49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49-50页 |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50页 |
·致病性鉴定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页 |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52页 |
·倍体及四倍体组培苗对溃疡病的抗性鉴定 | 第52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缩略词表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