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 学术界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21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2页 |
1.6 几个概念的说明 | 第22-24页 |
2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脉络 | 第24-27页 |
2.1 后李文化 | 第24-25页 |
2.2 北辛文化 | 第25页 |
2.3 大汶口文化 | 第25-26页 |
2.4 山东龙山文化 | 第26-27页 |
3 距今约8000年至7300年的社会状况 | 第27-35页 |
3.1 生产发展状况 | 第27-30页 |
3.1.1 粮食作物的栽培 | 第27-28页 |
3.1.2 家畜饲养的产生 | 第28-29页 |
3.1.3 手工业的初步发展 | 第29-30页 |
3.2 距今约8000年至73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 | 第30-33页 |
3.2.1 西河遗址后李文化房址 | 第30-32页 |
3.2.2 从墓葬看平等社会现象 | 第32-33页 |
3.3 宗教祭祀现象 | 第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4 距今约7300年至5500年的文明要素的萌芽 | 第35-47页 |
4.1 生产力的进步 | 第35-37页 |
4.2 距今约 7300~5500 年的社会组织状况 | 第37-45页 |
4.2.1 从房址看社会形态的变化 | 第37-42页 |
4.2.2 从墓葬看社会形态的变化 | 第42-45页 |
4.3 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址 | 第45-46页 |
4.4 宗教祭祀现象 | 第46页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5 距今约5500至 4500 年文明要素的群生与早期国家的萌芽 | 第47-58页 |
5.1 生产力的发展 | 第47-49页 |
5.1.1 农业与家畜饲养 | 第47-48页 |
5.1.2 手工业 | 第48-49页 |
5.2 距今约 5500~4500 年的社会组织状况 | 第49-55页 |
5.2.1 从房址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家长制家庭公社 | 第49-52页 |
5.2.2 从墓葬看家长制家庭公社 | 第52-55页 |
5.3 大型城址分析 | 第55-56页 |
5.4 宗教祭祀仪式的标志——大汶口文化的陶刻符号 | 第56-57页 |
5.5 小结 | 第57-58页 |
6 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早期国家的产生 | 第58-70页 |
6.1 生产力的飞跃 | 第58-61页 |
6.1.1 农业与畜牧业 | 第58-59页 |
6.1.2 手工业 | 第59-60页 |
6.1.3 建筑 | 第60-61页 |
6.2 原始文字 | 第61-62页 |
6.3 原始宗教 | 第62-63页 |
6.4 距今约 4500~4000 年早期国家的出现 | 第63-69页 |
6.4.1 阶级分化与专偶制小家庭的普遍 | 第63-66页 |
6.4.2 防御性城址及宫殿等代表的强制性公共权力 | 第66-69页 |
6.5 小结 | 第69-70页 |
7 海岱地区早期文明的地位 | 第70-76页 |
7.1 生产力状况的比较 | 第70-72页 |
7.1.1 农业方面的对比 | 第70-71页 |
7.1.2 手工业方面的对比 | 第71-72页 |
7.2 社会演进的比较 | 第72-75页 |
7.2.1 私有制和专偶制家庭的对比 | 第73-74页 |
7.2.2 城址和宫殿等体现的社会演进对比 | 第74-75页 |
7.3 小结 | 第75-76页 |
8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