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 缩略语说明 | 第13-14页 |
| 前言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肉毒素致椎旁肌肉萎缩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6-3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6-20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6-17页 |
| 1.3 实验分组 | 第17页 |
| 1.4 药物剂量 | 第17页 |
| 1.5 动物模型建立 | 第17-18页 |
| 1.6 HE染色观察 | 第18页 |
| 1.7 实时定量PCR测定成肌分化相关基因和乙酰胆碱受体 | 第18-20页 |
| 1.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2 结果 | 第20-21页 |
| 2.1 实验动物一般状态 | 第20页 |
| 2.2 HE染色观察椎旁肌肉萎缩 | 第20页 |
| 2.3 Realtime PCR测定成肌分化基因及AchR受体表达变化 | 第20-21页 |
| 3 讨论 | 第21-23页 |
| 4 结论 | 第23-24页 |
| 5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 6 图表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椎旁肌肉萎缩损伤对腰椎椎体骨质量的影响 | 第31-4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31-32页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2页 |
| 1.3 实验分组 | 第32页 |
| 1.4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第32页 |
| 1.5 骨密度检测 | 第32-33页 |
| 1.6 显微CT三维重建及3D显微形态计量学分析 | 第33页 |
| 1.7 椎体宏观生物力学测量 | 第33页 |
| 1.8 纳米压痕技术及骨小梁微纳级力学强度测量 | 第33-35页 |
| 1.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页 |
| 2 结果 | 第35-37页 |
| 2.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 第35页 |
| 2.2 骨密度检测 | 第35-36页 |
| 2.3 显微CT三维重建及椎体显微形态计量学分析 | 第36页 |
| 2.4 椎体宏观生物力学测量 | 第36-37页 |
| 2.5 骨小梁力学强度测量 | 第37页 |
| 3 讨论 | 第37-40页 |
| 4 结论 | 第40页 |
| 5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6 图表 | 第43-47页 |
| 研究综述:椎旁肌肉萎缩与骨质疏松症 | 第47-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文献综述 | 第61-97页 |
| 文献综述(一) | 第61-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文献综述(二) | 第80-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文献综述(三) | 第88-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