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2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3页 |
1.2 随机化分组方法 | 第13页 |
1.3 设盲与揭盲 | 第13页 |
1.4 研究对象筛选 | 第13-14页 |
2 临床试验方案 | 第14-15页 |
2.1 对照组的试验方案 | 第14页 |
2.2 治疗组的试验方案 | 第14-15页 |
2.3 临床结局指标及观测方法 | 第1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15-19页 |
3.1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3.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16页 |
3.3 血液采集及分离 | 第16-17页 |
3.4 总RNA提取及纯度测定(TRIzol法) | 第17页 |
3.5 mi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17-19页 |
4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5 质量控制 | 第19-21页 |
5.1 入组的质量控制 | 第19页 |
5.2 随机分组与盲法的质量监控 | 第19-20页 |
5.3 干预者的质量监控 | 第20页 |
5.4 RT-qPCR技术质量控制 | 第20页 |
5.5 结局评价的质量监控 | 第20-21页 |
6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结果 | 第22-29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2 MMSE量表评估 | 第23-24页 |
2.1 干预前两组MMSE量表分比较 | 第23页 |
2.2 干预前后两组MMSE量表分组内比较 | 第23页 |
2.3 两组MMSE量表分组间比较 | 第23-24页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24-29页 |
3.1 内参U6表达量 | 第24-25页 |
3.2 两组干预前miRNAs相对表达量比较 | 第25页 |
3.3 干预前后两组miRNAs相对表达量组内比较 | 第25-26页 |
3.4 两组miRNAs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 | 第26-27页 |
3.5 相关性分析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5页 |
1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 | 第29-30页 |
2 miRNA与NMDAR信号通路 | 第30-31页 |
3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 | 第31-32页 |
4 针灸与miRNA分子网络 | 第32-33页 |
5 血液miRNA检测可行性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 第39-53页 |
文献综述 | 第53-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