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9页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7-19页
第二章 总体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第19-34页
    2.1 系统总体设计第19-23页
        2.1.1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概述第19-21页
        2.1.2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框架组成第21-22页
        2.1.3 本系统总体设计第22-23页
    2.2 微博信息采集技术第23-25页
        2.2.1 基于微博开放平台的数据获取技术第23页
        2.2.2 基于网络爬虫的微博数据获取技术第23-25页
    2.3 文本预处理技术第25-27页
        2.3.1 网页正文信息提取第25-26页
        2.3.2 网页正文预处理第26-27页
    2.4 文本表示模型第27-31页
        2.4.1 空间向量模型(VSM)第27-29页
        2.4.2 主题模型(LDA)第29-31页
        2.4.3 分布式表达的词向量模型(word2vec)第31页
    2.5 文本聚类算法第31-33页
        2.5.1 聚类算法简介第31-32页
        2.5.2 聚类算法的分类第32-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基于Improved-word2vec&TF-IDF的文本表示模型第34-54页
    3.1 背景知识第34-39页
        3.1.1 词向量第34-35页
        3.1.2 统计语言模型第35-36页
        3.1.3 n-gram模型第36-37页
        3.1.4 神经概率语言模型第37-39页
    3.2 word2vec原理剖析第39-46页
        3.2.1 word2vec的模型第39-40页
        3.2.2 CBOW模型第40-44页
        3.2.3 Skip-gram模型第44-46页
    3.3 基于word2vec的改进文本表示模型第46-49页
        3.3.1 传统文本表示模型的问题第46-47页
        3.3.2 基于Improved-word2vec&TF-IDF的文本表示模型第47-49页
    3.4 实验与分析第49-53页
        3.4.1 实验数据与预处理第49-52页
        3.4.2 实验评价指标与结果分析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基于Improved-SP&HAC算法的微博话题检测第54-68页
    4.1 算法概述第54-57页
        4.1.1 微博话题检测的流程第54-55页
        4.1.2 聚类算法的选取第55-57页
    4.2 一种改进的Single-pass算法第57-60页
    4.3 微博话题检测第60-63页
        4.3.1 话题检测的算法流程第60-61页
        4.3.2 基于HAC算法的话题合并第61-63页
    4.4 实验与分析第63-66页
        4.4.1 实验一:算法性能比较第63-66页
        4.4.2 实验二:不同阈值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第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实现与测试第68-81页
    5.1 数据库设计第68-71页
    5.2 功能模块设计第71-75页
        5.2.1 微博数据采集模块第71-72页
        5.2.2 文本预处理模块第72-73页
        5.2.3 话题检测模块第73-75页
        5.2.4 应用管理模块第75页
    5.3 系统模块实现第75-79页
        5.3.1 系统开发环境第75-76页
        5.3.2 登录模块第76-77页
        5.3.3 系统主界面第77页
        5.3.4 系统其他主要页面第77-79页
    5.4 系统测试第79-80页
        5.4.1 测试内容第79页
        5.4.2 测试结果第79-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6.1 本文总结第81-82页
    6.2 未来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和电化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云平台资源调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