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有关名词解释或界定 | 第14-15页 |
·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研究的综述 | 第15-19页 |
·对国外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对国内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学分互认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19-30页 |
·从机制设计理论剖析学分互认机制的本质特性 | 第19-21页 |
·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思想 | 第19-20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利益均衡性 | 第20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目标激励性 | 第20-21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规程约束性 | 第21页 |
·从战略联盟理论探讨学分互认机制的现实意义 | 第21-27页 |
·战略联盟理论的主要思想 | 第21-22页 |
·降低高校办学成本 | 第22-23页 |
·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 第23页 |
·开拓高校办学视野 | 第23-24页 |
·提高高校办事效率 | 第24页 |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 第24-27页 |
·从系统管理理论拆解学分互认机制的建构框架 | 第27-30页 |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 第27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生成结构 | 第27-28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要素结构 | 第28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系统结构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欧美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30-43页 |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 | 第30-38页 |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概念 | 第30-31页 |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运行的规则及主要机制 | 第31-38页 |
·美国高校转学中的学分互认互换机制研究 | 第38-41页 |
·美国高校学分互认互换机制的背景 | 第38-39页 |
·转学课程协议机制 | 第39-40页 |
·高等教育认证机制 | 第40页 |
·网络信息服务机制 | 第40-41页 |
·学分转换协调机制 | 第41页 |
·欧美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比较 | 第41-43页 |
·欧美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相似之处 | 第41-42页 |
·欧美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相异之处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国内高校学分互认机制运行的范例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 第43-47页 |
·广州大学城推行校际学分互认概况 | 第43页 |
·广州大学城校际学分互认机制运行生效的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制定学分互认的详细规程 | 第43-44页 |
·开创课程互选的高效平台 | 第44页 |
·延伸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 | 第44页 |
·广州大学城校际学分互认机制运行乏力的成因分析 | 第44-47页 |
·配套机制不全 | 第45页 |
·合作动力不足 | 第45页 |
·课程引力不强 | 第45页 |
·学科建设参差不齐 | 第45-46页 |
·组织管理松散不调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广西高等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初步构建 | 第47-62页 |
·广西高等学校学分互认机制构建的内外因探析 | 第47-48页 |
·富民强桂适应形势是外因 | 第47页 |
·联合办学增强竞争是内因 | 第47-48页 |
·广西高等学校学分互认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3页 |
·构建学分互认机制的学制视角分析 | 第48-49页 |
·构建学分互认机制的调查分析 | 第49-53页 |
·广西高校学分互认机制基本构架的设计路径 | 第53-59页 |
·合作协议机制设计 | 第54-55页 |
·课程规划机制设计 | 第55页 |
·选课机制设计 | 第55-56页 |
·学分评定机制设计 | 第56页 |
·学分质量监督机制设计 | 第56-57页 |
·协调咨询机制设计 | 第57页 |
·网络服务机制设计 | 第57-58页 |
·后勤保障机制设计 | 第58-59页 |
·广西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操作流程解释及直观图 | 第59-61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操作流程解释 | 第59-60页 |
·学分互认机制的操作流程图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