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21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2.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概念内涵 | 第23-24页 |
2.1.1 流动人口 | 第23页 |
2.1.2 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 第23-24页 |
2.1.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 第24页 |
2.2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5页 |
2.2.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第25-26页 |
2.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与相关理论的相关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特性分析及实践探索 | 第28-35页 |
3.1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3.1.1 L街道流动人口的特征及生存现状 | 第28-29页 |
3.1.2 L街道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和公共服务情况 | 第29-30页 |
3.1.3 L街道流动人口生育和避孕节育情况 | 第30页 |
3.1.4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特点 | 第30-31页 |
3.2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 第31-35页 |
3.2.1 中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发展历程和改革探索 | 第31-32页 |
3.2.2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 第32-35页 |
第四章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4.1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1.1 管理体制不顺畅 | 第35-36页 |
4.1.2 服务功能不健全 | 第36-37页 |
4.1.3 资源配置不完善 | 第37-38页 |
4.2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4.2.1 统一的管理服务体制未形成 | 第38-40页 |
4.2.2 职能部门能动性不够 | 第40-41页 |
4.2.3 流动人口未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43-51页 |
5.1 国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验借鉴 | 第43-47页 |
5.1.1 韩国"着重服务农村"的家庭计划政策 | 第43-45页 |
5.1.2 新加坡"人口规划"生育管理模式 | 第45-47页 |
5.2 国内发达地区经验借鉴 | 第47-50页 |
5.2.1 香港以志愿机构为主导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 | 第47-48页 |
5.2.2 嘉兴市"大联动"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 第48-49页 |
5.2.3 中山市"积分制"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 第49-50页 |
5.3 启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加强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6.1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目标体系 | 第51-52页 |
6.1.1 确立"人口服务"的工作理念 | 第51页 |
6.1.2 构建"人口服务型"的工作职能体系 | 第51页 |
6.1.3 完善"人口服务型"的管理载体 | 第51-52页 |
6.2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指导原则 | 第52-53页 |
6.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 第52页 |
6.2.2 科学性原则 | 第52-53页 |
6.2.3 创新性原则 | 第53页 |
6.3 L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53-57页 |
6.3.1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服务框架制度 | 第53-54页 |
6.3.2 推进"新市民"建设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准 | 第54-55页 |
6.3.3 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网络体系 | 第55页 |
6.3.4 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保障体系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