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1 前言第8-12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9-11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研究方法第11-12页
     ·文献法第11页
     ·学科嫁接法第11页
     ·系统分析法第11-12页
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介绍第12-21页
   ·积极心理学内容介绍第12-15页
     ·主观幸福感第12-13页
     ·积极情绪体验第13-14页
     ·积极人格特质第14页
     ·积极社会组织体系第14-15页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第15-17页
     ·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第15页
     ·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第15-16页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需要第16页
     ·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第16-17页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第17-18页
     ·前提保证:大学生内在积极性第17页
     ·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第17-18页
     ·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第18页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积极意义第18-21页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第18-19页
     ·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第19页
     ·改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第19-21页
3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透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21-27页
   ·教育理念偏狭第21页
     ·片面的学生观第21页
     ·滞后的预防观第21页
   ·教育内容片面第21-22页
     ·重社会化轻个性化第22页
     ·重理想化轻生活化第22页
   ·教育者职业倦怠第22-23页
   ·教育环境消极第23-27页
     ·社会环境第24页
     ·学校环境第24-25页
     ·家庭环境第25-27页
4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27-41页
   ·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第27页
     ·积极的学生观第27页
     ·主动的预防观第27页
   ·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27-34页
     ·积极的认知方式第27-30页
     ·积极的情感体验第30-32页
     ·积极的意志行动第32-33页
     ·积极的人格特质第33-34页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第34-36页
     ·自身层面第35页
     ·学校层面第35页
     ·社会层面第35-36页
   ·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36-41页
     ·积极的社会环境第36-37页
     ·积极的学校环境第37-38页
     ·积极的家庭环境第38-39页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之间的联动机制第39-41页
结束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附录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探索
下一篇:基于保健因素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