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前言 | 第10-15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1.4.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2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调查 | 第15-24页 |
| 2.1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实地调研 | 第15-17页 |
| 2.2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文献调查 | 第17-18页 |
| 2.2.1 文献来源 | 第17页 |
| 2.2.2 质量问题统计 | 第17-18页 |
| 2.3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质量问题 | 第18-22页 |
| 2.3.1 资金投入问题 | 第18-19页 |
| 2.3.2 规划决策问题 | 第19页 |
| 2.3.3 勘察设计问题 | 第19-20页 |
| 2.3.4 施工问题 | 第20-21页 |
| 2.3.5 运行维护问题 | 第21页 |
| 2.3.6 历史遗留问题 | 第21-22页 |
| 2.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第24-41页 |
| 3.1 全寿命周期理念 | 第24页 |
| 3.2 质量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 | 第24-28页 |
| 3.2.1 专家调查法的选择 | 第24-25页 |
| 3.2.2 专家调查的实施 | 第25-28页 |
| 3.3 因素权重计算 | 第28-37页 |
| 3.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28-32页 |
| 3.3.2 因素权重值 | 第32-37页 |
| 3.4 因素分类 | 第37-40页 |
| 3.4.1 ABC分类法简介 | 第37-38页 |
| 3.4.2 分类结果 | 第38-39页 |
| 3.4.3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 第41-60页 |
| 4.1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评价理论 | 第41-42页 |
| 4.1.1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评价目标 | 第41页 |
| 4.1.2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评价原则 | 第41-42页 |
| 4.2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2-55页 |
| 4.2.1 评价内容及指标的确定 | 第42-46页 |
| 4.2.2 评价指标的取值 | 第46-52页 |
| 4.2.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4.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页 |
| 4.2.5 评价主体选择 | 第54-55页 |
| 4.3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评价 | 第55-59页 |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5页 |
| 4.3.2 评价指标灰类阈值 | 第55-56页 |
| 4.3.3 建立三角白化权函数 | 第56页 |
| 4.3.4 三角白化权函数值计算 | 第56-58页 |
| 4.3.5 综合聚类系数计算 | 第58-59页 |
| 4.3.6 综合评价 | 第5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5.1 结论 | 第60页 |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附录 | 第70-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