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前言 | 第10-26页 |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 1.2 河流沉积物的组成和特性 | 第12-13页 |
| 1.3 重金属 | 第13-16页 |
| 1.3.1 重金属的主要性质 | 第13-14页 |
| 1.3.2 重金属的污染危害 | 第14-15页 |
| 1.3.3 重金属的来源 | 第15-16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1.4.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4.2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3 沉积物中重金属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1.5 淮河污染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1.5.1 淮河概况 | 第21页 |
| 1.5.2 淮河污染 | 第21-22页 |
| 1.6 淮河干流研究区概括 | 第22-23页 |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1.8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1.9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 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26-27页 |
| 2.1.1 样品的采集 | 第26-27页 |
| 2.1.2 样品的处理 | 第27页 |
| 2.2 仪器和试剂 | 第27-28页 |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 2.2.2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 2.3.1 AVS和SEM的测定 | 第28-29页 |
| 2.3.2 重金属的总量提取 | 第29页 |
| 2.3.3 重金属的BCR形态提取 | 第29-30页 |
| 2.3.4 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测定 | 第30-31页 |
| 2.3.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 3.1 淮河干流表层沉积物AVS、∑SEM、重金属总量等参数分析 | 第32-42页 |
| 3.1.1 沉积物粒度、TOC、AVS、∑SEM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 3.1.2 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析 | 第34-42页 |
| 3.2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42-49页 |
| 3.2.1 平衡分配模型评价方法 | 第42-45页 |
| 3.2.2 地积累指数法 | 第45-47页 |
| 3.2.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第47-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 5.2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 7 致谢 | 第61-62页 |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