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3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人才 | 第20-21页 |
2.1.2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 第21-22页 |
2.1.3 人才工程 | 第22-23页 |
2.2 人才成长理论综述 | 第23-29页 |
2.2.1 人才成长规律 | 第23-26页 |
2.2.2 人才成长路径 | 第26-27页 |
2.2.3 人才成长衡量变量选取 | 第27-28页 |
2.2.4 人才职业成长的测量 | 第28页 |
2.2.5 人才职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3 激励理论综述 | 第29-33页 |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9-30页 |
2.3.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第30-31页 |
2.3.3 激励机制 | 第31页 |
2.3.4 激励因素 | 第31-32页 |
2.3.5 认可激励 | 第32-33页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36页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35页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现状与成长需求分析 | 第38-47页 |
3.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整体概况 | 第38-43页 |
3.1.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分布 | 第38-41页 |
3.1.2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科研发展情况 | 第41页 |
3.1.3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总体特征 | 第41-43页 |
3.2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需求 | 第43-45页 |
3.2.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需求调研 | 第43-44页 |
3.2.2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需求辨析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北京市"百人工程"实证研究设计 | 第47-57页 |
4.1 北京市"百人工程"入选人才概况 | 第47-48页 |
4.1.1 北京市"百人工程"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4.1.2 北京市"百人工程"人才分布 | 第48页 |
4.2 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调查问卷设计 | 第48-49页 |
4.2.1 变量操作性定义 | 第49页 |
4.2.2 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调查问卷编制 | 第49页 |
4.3 北京市"百人工程"调查样本数据收集 | 第49-52页 |
4.3.1 调查样本数据收集 | 第50页 |
4.3.2 调查样本描述 | 第50-52页 |
4.4 北京市"百人工程"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2-55页 |
4.4.1 问卷信度检验 | 第52页 |
4.4.2 间卷效度检验 | 第52-55页 |
4.5 北京市"百人工程"调查样本数据处理 | 第55-57页 |
4.5.1 结果变量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4.5.2 预测变量数据处理 | 第56-57页 |
5 北京市"百人工程"对哲社科人才职业成长影响分析 | 第57-69页 |
5.1 人才的成长需求满足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7页 |
5.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职业成长影响分析 | 第57-60页 |
5.2.1 不同性别人才职业成长差异分析 | 第58页 |
5.2.2 不同年龄段人才职业成长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5.2.3 不同学科人才职业成长差异分析 | 第59页 |
5.2.4 不同入选时间人才职业成长差异分析 | 第59-60页 |
5.3 激励因素与人才职业成长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5.3.1 激励因素间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5.3.2 职业成长指标间相关分析 | 第61页 |
5.3.3 激励因素与职业成长指标相关分析 | 第61页 |
5.4 激励因素对人才职业成长回归分析 | 第61-67页 |
5.4.1 激励因素对人才晋升回归分析 | 第62-64页 |
5.4.2 激励因素对人才职业能力发展回归分析 | 第64-65页 |
5.4.3 激励因素对人才职业目标发展回归分析 | 第65-67页 |
5.5 研究结果讨论 | 第67-69页 |
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政策建议 | 第69-74页 |
6.1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顶层设计 | 第69页 |
6.2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训交流 | 第69-70页 |
6.3 规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职业发展 | 第70-71页 |
6.4 搭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智库平台 | 第71页 |
6.5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扶持力度 | 第71-72页 |
6.6 营造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生态环境 | 第72页 |
6.7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建设工作 | 第72-74页 |
7 结论 | 第74-7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A | 第82-83页 |
附录B | 第83-84页 |
附录C | 第84-86页 |
附录D | 第86-8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