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陶瓷与金属连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陶瓷与金属连接的主要方法 | 第12-19页 |
1.2.2 陶瓷与金属连接技术的研究重点 | 第19-20页 |
1.3 活性钎焊技术 | 第20-25页 |
1.3.1 活性钎焊技术的概述 | 第20-21页 |
1.3.2 活性钎焊的机理 | 第21-23页 |
1.3.3 活性钎料的种类及应用 | 第23-25页 |
1.4 等离子喷涂技术 | 第25-27页 |
1.4.1 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1.4.2 等离子喷涂技术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1.4.3 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应用 | 第2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29-41页 |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和预处理 | 第29-32页 |
2.1.1 氧化铝陶瓷的选择及其预处理 | 第29-30页 |
2.1.2 纯铜的选择及其预处理 | 第30-31页 |
2.1.3 活性钎料的选择 | 第31-32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2-33页 |
2.2.1 大气等离子喷涂设备 | 第32页 |
2.2.2 钎焊设备 | 第32-33页 |
2.3 钎焊试件的制备 | 第33-37页 |
2.3.1 活性钎料的填充方式 | 第33-34页 |
2.3.2 试件的装配 | 第34-35页 |
2.3.3 钎焊工艺的制定 | 第35-37页 |
2.4 试样观察及性能测试方法 | 第37-41页 |
2.4.1 断口宏观形貌观察方法 | 第37页 |
2.4.2 微观组织形貌观察方法 | 第37-38页 |
2.4.3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38-39页 |
2.4.4 结合机理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第3章 活性钎料对氧化铝陶瓷润湿性的研究 | 第41-49页 |
3.1 活性元素Ti含量的变化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1.1 活性元素Ti含量的变化对润湿角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2 活性元素Ti含量的变化对钎料铺展情况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润湿反应界面金相观察 | 第43-45页 |
3.3 润湿反应界面形貌观察与能谱分析 | 第45-48页 |
3.3.1 润湿反应界面形貌观察 | 第45-46页 |
3.3.2 润湿反应界面能谱分析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Ag-Cu粉与TiH_2粉混合直接填充钎焊的研究 | 第49-58页 |
4.1 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形貌观察与分析 | 第49-51页 |
4.1.1 钎焊接头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 第49-50页 |
4.1.2 钎焊接头微观形貌观察 | 第50-51页 |
4.2 钎焊接头能谱分析 | 第51-55页 |
4.3 钎焊接头区域硬度检测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喷涂Ag-Cu粉末后填充TiH_2粉末钎焊的研究 | 第58-80页 |
5.1 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形貌观察与分析 | 第58-62页 |
5.1.1 钎焊接头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 第58-60页 |
5.1.2 钎焊接头微观形貌观察 | 第60-62页 |
5.2 钎焊接头能谱分析 | 第62-68页 |
5.3 断口宏观形貌观察与分析 | 第68-69页 |
5.4 反应层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9-72页 |
5.5 钎焊接头力学性能检测与分析 | 第72-74页 |
5.5.1 钎焊接头区域硬度检测 | 第72-73页 |
5.5.2 钎焊接头结合强度测试 | 第73-74页 |
5.6 钎焊接头处界面反应及结合机理的研究 | 第74-78页 |
5.6.1 界面反应过程 | 第74-75页 |
5.6.2 结合机理的研究 | 第75-7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