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矿质营养元素的重要性 | 第14-16页 |
·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矿质营养缺乏引起的病症 | 第15-16页 |
·水稻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 第16-20页 |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矿质元素的差异 | 第16-17页 |
·不同水稻品种矿物质含量的差异性 | 第17-19页 |
·不同环境条件铁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 第19-20页 |
·水稻籽粒中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控制及其生物有效性 | 第20-22页 |
·水稻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控制 | 第20-21页 |
·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以及对矿物质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之间以及与水稻品质、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22-24页 |
·稻米重要矿质元素的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24-25页 |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 第25页 |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 第25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第25-26页 |
·其他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7页 |
·稻米铁含量的快速测定 | 第27-29页 |
·铁元素的定性筛选 | 第27-28页 |
·铁元素的定量测定 | 第28-29页 |
·稻米锌含量的快速测定 | 第29-30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样品前处理与测定 | 第29-30页 |
·农艺性状、矿质元素含量以及碾磨程度的测定 | 第30页 |
·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30页 |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碾磨程度的测定 | 第3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57页 |
·稻米铁含量快速测定体系的优化 | 第31-35页 |
·稻米籽粒铁含量快速筛选体系的优化 | 第31-32页 |
·稻米籽粒中铁含量定量测定体系的优化 | 第32-35页 |
·稻米锌含量快速测定体系的优化 | 第35-39页 |
·浸提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缓冲溶液体系的优化 | 第36-37页 |
·表面活性剂(CPC)用量的选择 | 第37页 |
·无水乙醇用量的选择 | 第37页 |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第37页 |
·5-Br-PADAP-Zn2+络合物吸收光谱及其稳定性 | 第37-38页 |
·工作曲线以及方法灵敏度 | 第38-39页 |
·稻米籽粒中重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 | 第39-43页 |
·实验材料性状 | 第40页 |
·不同实验材料的碾磨特性 | 第40-41页 |
·水稻籽粒中六种有益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 | 第41-43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3-55页 |
·实验材料农艺性状 | 第43页 |
·实验材料矿质元素含量 | 第43-44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矿质元素含量 | 第44-53页 |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BPT快速测定方法在高铁水稻种质资源筛选中的应用 | 第55-57页 |
5 讨论 | 第57-60页 |
·水稻籽粒中铁、锌含量快速测定方法的评价与应用 | 第57页 |
·不同材料的碾磨特性及六种有益矿质元素在水稻籽粒中的分布规律 | 第57-58页 |
·碾磨特性 | 第57-58页 |
·有益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 | 第58页 |
·稻米矿质含量及与其他性状相关性 | 第58-6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本人硕士期间所发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