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杉木论文

越南杉木优良种源早期选择与中国杉木种源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14-17页
ABSTRACT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4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第21-31页
        1.2.1 杉木生态生物学特性第21-22页
            1.2.1.1 生物学特性第21页
            1.2.1.2 杉木分布特性第21-22页
            1.2.1.3 杉木生长的特点第22页
            1.2.1.4 杉木木材的作用第22页
        1.2.2 杉木引种的研究第22-23页
        1.2.3 杉木良种选育评价的研究第23-31页
            1.2.3.1 种源试验及良种选育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2.3.2 良种选择评价的指标研究进展第25-31页
    1.3 存在问题第3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页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二章 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34-42页
    2.1 材料来源第34页
    2.2 试验方法第34-40页
        2.2.1 种子检验和场厨苗木生长分析第34页
        2.2.2 母树种子收集与测定的方法第34页
        2.2.3 种子质量指标测定方法第34-35页
            2.2.3.1 种子的长宽比,千粒重的测定方法第34-35页
            2.2.3.2 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第35页
            2.2.3.3 幼苗下幼苗生长测定方法第35页
        2.2.4 光合作用能力指标测定方法第35-37页
            2.2.4.1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第35-36页
            3.2.4.2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第36-37页
        2.2.5 叶片结构指标测定方法第37-39页
            2.2.5.1 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测定方法第37页
            2.2.5.2 叶片面积与干重比测定方法第37-38页
            2.2.5.3 叶厚、各组织测定方法第38页
            2.2.5.4 叶片的气孔测定的方法第38页
            2.2.5.5 叶片的颜色测定方法第38-39页
        2.2.6 土壤养分指标测定方法第39-40页
        2.2.7 叶片营养含量指标测定方法第40页
        2.2.8 越南3个试验点不同杉木种源生长指标测定方法第40页
            2.2.8.1 三个试验点的种源试验林的营造方法第40页
            2.2.8.2 不同杉木种源生长指标测定方法第40页
        2.2.9 杉木种源生理过程和叶结构和生长关系的研究方法第40页
        2.2.10 越南与中国杉木种比较方法第40页
    2.3 数据处理分析第40-42页
        2.3.1 采用Exel 2010与Sigmaplot软件计算平均值和作图第40-41页
        2.3.2 采用SPSS 19.0软件第41页
        2.3.3 主要指标分析综合第41-42页
            2.3.3.1 评价指标筛选的基本原则第41页
            2.3.3.2 指标综合分析第41-42页
第三章 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概况第42-44页
    3.1 杉木母树的研究区域第42页
    3.2 苗圃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第42页
    3.3 越南3个试验点种植的自然条件第42-43页
    3.4 杉木暂时设计试验点的区域第43-44页
第四章 不同种源杉木种子特性和苗期生长研究第44-53页
    4.1 不同种源杉木母树生长的状况第44-45页
    4.2 杉木不同种源种子的形态和品质的比较分析第45-48页
        4.2.1 不同种源的种子质量比较分析第45页
        4.2.2 不同种源的种子发芽率指标第45-46页
        4.2.3 不同种源的种子质量与发芽率的关系第46页
        4.2.4 不同种源的种子发芽比较分析第46-48页
            4.2.4.1 杉木不同种源种子发芽的过程比较分析第46-47页
            4.2.4.2 不同种源杉木种子的特性第47-48页
    4.3 不同杉木种源幼苗生长的比较分析第48-51页
        4.3.1 各种源存活率比较分析第48-49页
        4.3.2 各种源幼苗地径与苗高生长比较分析第49-50页
        4.3.3 各种源苗期选择第50-51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51-53页
第五章 不同杉木种源光合能力比较分析第53-76页
    5.1 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分析第53-64页
        5.1.1 不同生长期杉木种源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第53-61页
        5.1.2 不同生长期不同时龄的杉木叶片叶绿素荧光比较第61-64页
            5.1.2.1 叶片荧光产量比较第61-62页
            5.2.2.2 叶片淬灭系数比较第62-63页
            5.1.2.3 叶片光能转换效率比较第63页
            5.1.2.4 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比较第63-64页
    5.2 不同生长期不同种源杉木的叶绿素含量比较第64-74页
        5.2.1 生长初期的不同种源杉木叶绿素含量特性的比较分析第64-65页
        5.2.2 生长盛期的不同种源杉木叶绿素含量特性的比较分析第65-66页
        5.2.3 生长后期的不同种源杉木叶绿素含量特性的比较分析第66-67页
        5.2.4 休眠期的不同种源杉木叶绿素含量特性的比较分析第67-68页
        5.2.5 不同种源杉木叶绿素含量特性的年变化过程第68-71页
        5.2.6 不同种源杉木叶绿素含量特性的年均值比较分析第71-73页
        5.2.7 基于叶绿素含量特性的优良种源杉木的选择第73-74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74-76页
第六章 不同杉木种源叶片结构的比较分析第76-87页
    6.1 不同种源杉木叶片形态结构指标第76-79页
        6.1.1 叶片的长度第76页
        6.1.2 叶片的宽度第76-77页
        6.1.3 叶片的面积第77页
        6.1.4 叶子的干重量第77页
        6.1.5 叶质重第77-78页
        6.1.6 不同种源杉木叶片形态结构指标聚类分析综合第78-79页
    6.2 不同杉木种源叶片显微的结构第79-84页
        6.2.1 叶片结构状况第79-83页
            6.2.1.1 叶片厚度第79页
            6.2.1.2 叶表皮厚第79页
            6.2.1.3 叶片的叶机械厚第79-80页
            6.2.1.4 叶片的栅栏组织厚第80页
            6.2.1.5 叶片的维管束厚第80页
            6.2.1.6 叶片的维管束宽第80页
            6.2.1.7 叶片的木质部厚第80页
            6.2.1.8 叶片的木质部宽第80-81页
            6.2.1.9 叶片的韧皮部厚第81页
            6.2.1.10 叶片的韧皮部宽第81页
            6.2.1.11 叶片的树脂道第81-82页
            6.2.1.12 不同杉木种源叶片显微的结构的聚类分析第82-83页
        6.2.2 叶片气孔结构第83-84页
    6.3 叶色比较分析第84-85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85-87页
第七章 不同试验点土壤养分与不同种源杉木叶片营养含量研究第87-97页
    7.1 不同试验点不同杉木种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的比较分析及其分类第87-94页
        7.1.1 北部试验点的不同种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比较及其分类第87-89页
            7.1.1.1 北部试验点的不同种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比较第87-89页
            7.1.1.2 北部不同种源杉木叶片主要营养元素的聚类分析第89页
        7.1.2 越南中部不同种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比较及其分类第89-92页
            7.1.2.1 中部不同种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比较第89-91页
            7.1.2.2 中部不同种源杉木叶片主要营养元素吸收能力的聚类分析第91-92页
        7.1.3 南部不同种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含量比较及其分类第92-94页
            7.1.3.1 南部不同种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含量比较第92-93页
            7.1.3.2 越南南部不同种源杉木叶片主要营养元素吸收能力的聚类分析第93-94页
    7.2 越南三个试验点土壤理化基本特征比较分析第94-95页
    7.3 小结和讨论第95-97页
第八章 越南三个试验点不同杉木种源生长指标的特点第97-115页
    8.1 不同杉木种源地径生长比较分析第97-102页
        8.1.1 北部试验点的极木种源地径生长比较分析第97-98页
        8.1.2 中部试验点的杉木种源地径生长比较分析第98-99页
        8.1.3 南部试验点的杉木种源地径生长比较分析第99-102页
    8.2 不同种源树高生长比较分析第102-107页
        8.2.1 北部不同种源树高生长比较分析第102页
        8.2.2 中部不同种源树高生长比较分析第102-103页
        8.2.3 南部不同种源树高生长比较分析第103-107页
    8.3 不同种源冠幅生长比较分析第107-111页
        8.3.1 北部不同种源冠幅生长比较分析第107页
        8.3.2 中部不同种源冠幅生长比较分析第107-108页
        8.3.3 南部不同种源冠幅生长比较分析第108-111页
    8.4 不同试验点各种源生长的聚类分析第111-113页
    8.5 杉木不同试验点种源的树高遗传增益第113-114页
    8.6 小结与讨论第114-115页
第九章 杉木种源的生理过程和叶结构和其生长的关系与优良种源的选择第115-126页
    9.1 杉木种源生理过程和叶结构和生长的关系第115-120页
        9.1.1 杉木种源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生长的关系第115-116页
        9.1.2 杉木种源叶绿素含量特性和生长的关系第116-117页
        9.1.3 杉木种源叶片结构特征和生长的关系第117-119页
            9.1.3.1 叶片形态结构特征和生长的关系第117-118页
            9.1.3.2 叶片显微结构特征和生长的关系第118-119页
            9.1.3.3 杉木种源气孔结构特征和生长的关系第119页
        9.1.4 杉木种源叶营养元素和生长的关系第119-120页
    9.2 越南不同区域的杉木优良种源的选择第120-125页
        9.2.1 主要指标的筛选第120页
        9.2.2 越南不同地域的优良种源的选择第120-125页
            9.2.2.1 越南北部区域杉木优良种源的选择第120-121页
            9.2.2.2 越南中部区域杉木优良种源的选择第121页
            9.2.2.3 越南南部区域杉木优良种源的选择第121-125页
    9.3 小结与讨论第125-126页
第十章 越南与中国的杉木种源研究结果比较第126-134页
    10.1 越南杉木种源种子特性与中国的比较第126-127页
    10.2 越南杉木种源幼苗生长特点与中国的比较第127页
    10.3 越南杉木种源光合作用与中国的比较第127-129页
        10.3.1 杉木叶绿素荧光比较第127-128页
        10.3.2 杉木叶绿素含量比较第128-129页
    10.4 越南杉木种源叶片结构特点与中国的比较第129-132页
        10.4.1 杉木叶片形态比较第129-130页
        10.4.2 杉木叶片显微结构比较第130-131页
        10.4.3 叶片的气孔比较第131-132页
    10.5 越南杉木种源幼树生长与中国的比较第132-134页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134-138页
    11.1 研究结论第134-136页
        11.1.1 越南杉木优良种源早期评价与选择第134-135页
        11.1.2 越南杉木与中国的比较第135-136页
    11.2 创新点第136页
    11.3 展望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5页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BSA-seq图位克隆两个水稻重要基因
下一篇: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与记忆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