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基于成都地区部分高校实证调查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0. 绪论第11-22页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0.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0.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0.2 研究现状第13-20页
        0.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8页
        0.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第19-20页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1页
    0.4 创新与不足第21-22页
1.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相关理论概述第22-37页
    1.1 友善的内涵与特征第22-26页
        1.1.1 友善的内涵第22-24页
        1.1.2 友善的特性第24-25页
        1.1.3 友善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25-26页
    1.2 友善的基本要求与层次第26-29页
        1.2.1 友善的基本要求第26-28页
        1.2.2 友善的层次第28-29页
    1.3 友善价值观的基础地位第29-32页
        1.3.1 友善价值观的定义第29-30页
        1.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第30-32页
    1.4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第32-37页
        1.4.1 大学阶段是友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32-33页
        1.4.2 友善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第33-34页
        1.4.3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第34-37页
2.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第37-59页
    2.1 大学生的友善现状第38-45页
        2.1.1 大学生友善意识的现状第38-41页
        2.1.2 大学生友善行为的现状第41-45页
    2.2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现状第45-50页
        2.2.1 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认识第45-46页
        2.2.2 高校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现状第46-48页
        2.2.3 家庭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现状第48-50页
        2.2.4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第50页
    2.3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0-59页
        2.3.1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第51-53页
        2.3.2 学校教育的原因第53-55页
        2.3.3 家庭教育的原因第55-57页
        2.3.4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第57-59页
3.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分析第59-75页
    3.1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第59-64页
        3.1.1 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第59-61页
        3.1.2 坚持生活化原则第61-62页
        3.1.3 坚持连贯性和阶段性原则第62-64页
    3.2 优化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第64-70页
        3.2.1 营造友善的社会环境第64-66页
        3.2.2 发挥学校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第66-68页
        3.2.3 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中的应有作用第68-70页
        3.2.4 统筹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增强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效果第70页
    3.3 引导大学生自我培育第70-75页
        3.3.1 强化大学生自我培育的内在动力第71-72页
        3.3.2 引导大学生自我培育的具体途径第72-75页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新型存款产品发行差异分析--以我国现阶段大额存单发行为例
下一篇:员工持股计划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的研究--基于投资策略构造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