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石墨烯的共价杂化材料及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单双光子吸收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9页
    1.1 双光子吸收的机制第15-17页
    1.2 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第17-25页
        1.2.1 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第18-24页
        1.2.2 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应用第24-25页
    1.3 双光子荧光探针的设计机制第25-35页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制第26-27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第27-28页
        1.3.3 激发态能量转移(EET)机制第28-34页
        1.3.4 其他荧光机制第34-35页
    1.4 几种常见的有机荧光染料第35-43页
        1.4.1 BODIPY类荧光染料第35-37页
        1.4.2 香豆素类荧光染料第37-39页
        1.4.3 荧光素类和罗丹明类荧光染料第39-40页
        1.4.4 DPP类荧光染料第40-42页
        1.4.5 其他荧光染料第42-43页
    1.5 小分子双光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第43-44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第44-4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第49-85页
    2.1 从头计算法及三个基本近似第49-55页
        2.1.1 闭壳层分子的HFR方程(RHF方程)第52-53页
        2.1.2 开壳层分子的HFR方程(UHF方程)第53-55页
    2.2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第55-57页
        2.2.1 Hohenberg—Kohn定理第55页
        2.2.2 几种常用的交换相关近似简介第55-57页
    2.3 半经验方法第57-63页
        2.3.1 INDO方法的原理和参数化第58-62页
        2.3.2 ZINDO方法的原理和参数化第62-63页
    2.4 组态相互作用第63-65页
    2.5 含时微扰理论第65-80页
        2.5.1 单光子吸收原理第67-69页
        2.5.2 双光子吸收原理第69-70页
        2.5.3 非线性光学极化系数张量元表示式第70-80页
    2.6 双光子截面值的计算方法第80-85页
        2.6.1 态求和方法第80-81页
        2.6.2 少态模型方法第81-82页
        2.6.3 有限场方法第82-83页
        2.6.4 响应理论方法第83-85页
第三章 基于石墨烯的功能杂化材料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第85-115页
    3.1 引言第85-86页
    3.2 计算方法第86-8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7-113页
        3.3.1 分子设计和几何优化第87-90页
        3.3.2 电子结构第90-100页
        3.3.3 单光子吸收性质第100-106页
        3.3.4 双光子吸收性质第106-113页
    3.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四章 两种不同碳层排布的类石墨烯共价杂化材料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第115-151页
    4.1 引言第115-116页
    4.2 计算方法第11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6-149页
        4.3.1 分子设计及几何优化第116-118页
        4.3.2 前线分子轨道及能隙第118-129页
        4.3.3 单光子吸收性质第129-145页
        4.3.4 双光子吸收性质第145-149页
    4.4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第五章 基于BODIPY的双光子NO荧光探针的理论研究第151-181页
    5.1 引言第151-153页
    5.2 计算细节第153-15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54-178页
        5.3.1 分子设计和几何优化第154-157页
        5.3.2 电化学性质第157-158页
        5.3.3 验证探针的PET机制第158-164页
        5.3.4 单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质第164-173页
        5.3.5 双光子吸收响应第173-178页
    5.4 本章小结第178-181页
第六章 基于DPP的双光子氟离子荧光探针的理论研究第181-209页
    6.1 引言第181-182页
    6.2 计算方法第182-18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84-206页
        6.3.1 分子设计和几何优化第184-185页
        6.3.2 电子结构第185-194页
        6.3.3 单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质第194-198页
        6.3.4 双光子吸收性质第198-206页
    6.4 本章小结第206-209页
第七章 一系列双光子苯硫酚荧光探针的理论研究第209-227页
    7.1 引言第209-210页
    7.2 理论方法第210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210-225页
        7.3.1 分子设计和几何优化第210-213页
        7.3.2 电子结构性质第213-218页
        7.3.3 对PET机理过程的理论验证第218-219页
        7.3.4 单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质第219-223页
        7.3.5 双光子吸收性质第223-225页
    7.4 本章小结第225-227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227-233页
    8.1 论文总结第227-230页
    8.2 未来展望第230-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6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69-271页
致谢第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仿生耦合处理灰铸铁滑动磨损性能研究
下一篇:热解条件和催化剂对桦甸油页岩热解和燃烧特征及产油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