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观察法 | 第14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3.3 定性分析法 | 第14页 |
1.3.4 描述性研究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性 | 第15页 |
第2章 我国网络游戏发展的现状 | 第15-22页 |
2.1 中国网络游戏发展简史 | 第15-19页 |
2.1.1 游戏简述 | 第15-16页 |
2.1.2 游戏类型 | 第16-17页 |
2.1.3 我国网络游戏纪年 | 第17-19页 |
2.2 我国游戏产业发展状况 | 第19-22页 |
2.2.1 游戏产业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 第19-20页 |
2.2.2 建设网络强国战略指引游戏产业方向 | 第20页 |
2.2.3 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导致新的业务模式频频涌现 | 第20-21页 |
2.2.4 市场规模平稳增长,市场竞争加剧,整体增速放缓 | 第21页 |
2.2.5 信息基础设施及硬件更新换代带来的游戏产业发展良机 | 第21页 |
2.2.6 游戏产业用户群体具备消费能力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现状 | 第22-31页 |
3.1 我国游戏产业规模 | 第22-27页 |
3.1.1 现阶段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 | 第22-23页 |
3.1.2 现阶段我国网络游戏市场结构 | 第23-25页 |
3.1.3 网络游戏厂商的市场份额 | 第25-26页 |
3.1.4 网络游戏厂商的市场绝对集中度 | 第26页 |
3.1.5 相对集中度指标 | 第26-27页 |
3.1.6 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收入水平 | 第27页 |
3.2 我国游戏产业链解读 | 第27-31页 |
3.2.1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构成 | 第28-30页 |
3.2.2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 第30页 |
3.2.3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的模式分析 | 第30-31页 |
3.3 网络游戏产业链研究的必要性 | 第31页 |
第4章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条现象成因及分析 | 第31-48页 |
4.1 产业链理论回顾 | 第31-36页 |
4.1.1 产业链的形成 | 第32页 |
4.1.2 产业链空间分布特点 | 第32-33页 |
4.1.3 产业链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33-34页 |
4.1.4 产业链调控机制 | 第34-35页 |
4.1.5 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 | 第35-36页 |
4.2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背景分析 | 第36-39页 |
4.2.1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的普遍性 | 第36-37页 |
4.2.2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的特殊性分析 | 第37-39页 |
4.3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格局分析 | 第39-45页 |
4.3.1 经济规模绝对数量庞大,但增速放缓 | 第40-42页 |
4.3.2 多媒体合作成为新的趋势 | 第42-43页 |
4.3.3 代理商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激烈 | 第43-45页 |
4.4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发展方向预测 | 第45-48页 |
4.4.1 游戏产业链中的“格雷欣效应” | 第45-46页 |
4.4.2 运营商经济实力两极分化 | 第46页 |
4.4.3 纵向一体化模式成为产业链上企业的经营目标 | 第46-47页 |
4.4.4 产业链向外辐射成为趋势 | 第47-48页 |
4.4.5 对核心用户群体的争夺将加剧 | 第48页 |
4.4.6 混合型产业链,调控难度高 | 第48页 |
第5章 网络游戏产业链条发展瓶颈及调控手段 | 第48-56页 |
5.1 影响网络游戏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瓶颈 | 第48-53页 |
5.1.1 经营策略的转变 | 第49页 |
5.1.2 游戏人才需求旺盛 | 第49-51页 |
5.1.3 资本集中造成过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 第51-52页 |
5.1.4 公众认识盲区 | 第52-53页 |
5.1.5 知识产权保护 | 第53页 |
5.1.6 国家产业链战略。 | 第53页 |
5.2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链调控手段 | 第53-56页 |
5.2.1 关于微观调控领域的建议 | 第54页 |
5.2.2 关于中观调控的建议 | 第54-55页 |
5.2.3 关于宏观调控的建议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