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国内矿区复垦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2 国外矿区复垦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3-24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2.3 供试作物及管理 | 第24-25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5-28页 |
2.4.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6页 |
2.4.3 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4 种植区大豆生长调查及生物量统计 | 第27-28页 |
2.4.5 撂荒区自然定居植物调查 | 第28页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覆土厚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9-36页 |
3.1 覆土厚度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覆土厚度对土壤三相比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覆土厚度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 覆土厚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 覆土厚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覆土厚度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36-44页 |
4.1 覆土厚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覆土厚度对土壤有机质组分变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 覆土厚度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第38-42页 |
4.3.1 覆土厚度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2 覆土厚度对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3 覆土厚度对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覆土厚度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覆土厚度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第44-51页 |
5.1 覆土厚度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44页 |
5.2 覆土厚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5.2.1 覆土厚度对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2 覆土厚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覆土厚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5.3.1 覆土厚度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2 覆土厚度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3 覆土厚度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4 覆土厚度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5.4 覆土厚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六章 覆土厚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51-57页 |
6.1 覆土厚度对种植区大豆生育状况的影响 | 第51页 |
6.2 覆土厚度对种植区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6.3 覆土厚度对撂荒区植物侵入的影响 | 第52-57页 |
6.3.1 煤矸石山不同覆土厚度下撂荒区植物组成特征及其区系地理成分划分 | 第52-54页 |
6.3.2 煤矸石山不同覆土厚度下撂荒区自然定居植物种间关系 | 第54-55页 |
6.3.3 煤矸石山不同覆土厚度下撂荒区自然定居植物生物量的变化 | 第55-57页 |
第七章 矸石山覆土厚度的成本核算及复垦效益比较 | 第57-5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