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问题提出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选题目的 | 第15-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2-40页 |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2-23页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23页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3页 |
·国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 第23-29页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 第24-25页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 | 第25页 |
·社会组织运作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 | 第26-29页 |
·国内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 第29-40页 |
·治理的体系、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对社会组织的研究 | 第30-32页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问题与障碍 | 第32-36页 |
·对社会组织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改进 | 第36-37页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本土化扩展 | 第37-40页 |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其对治理参与表现的影响 | 第40-52页 |
·研究设计 | 第40-47页 |
·问题测量与主要假设提出 | 第40-45页 |
·调研对象选取 | 第45页 |
·问卷准备 | 第45-46页 |
·调研执行 | 第46页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6-47页 |
·存在问题与参与表现的因子分析 | 第47-49页 |
·存在问题对参与表现的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制约因素及其与存在问题的关系分析 | 第52-69页 |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制约因素 | 第52-56页 |
·社会基础因素的因子分析 | 第52-54页 |
·政府与社会组织认知匹配类因素因子分析 | 第54-55页 |
·社会组织内部制约因素因子分析 | 第55-56页 |
·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 | 第56-61页 |
·社会基础类因素对公民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 第57-58页 |
·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制约因素在问题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第58-61页 |
·个案研究 | 第61-67页 |
·YX社会服务指导中心 | 第62-64页 |
·天津市HD区青年志愿者协会 | 第64-65页 |
·两类社会组织的比较分析与结论 | 第65-67页 |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制约因素对参与表现影响的路径总结与启示 | 第67-69页 |
·路径总结 | 第67-68页 |
·启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机制及其扩展 | 第69-91页 |
·参与机制的总体框架 | 第69-74页 |
·参与机制构建的目标 | 第70-72页 |
·参与机制构建的路径 | 第72-74页 |
·参与机制构建的内容 | 第74-85页 |
·结构设计机制 | 第74-75页 |
·权责划分机制 | 第75-77页 |
·组织培养机制 | 第77-78页 |
·制度保障机制 | 第78-79页 |
·监督评估机制 | 第79-81页 |
·沟通协商机制 | 第81-82页 |
·信息共享机制 | 第82-84页 |
·网络维持机制 | 第84-85页 |
·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在微观层面的扩展:以东方文化的关系型治理为工具 | 第85-91页 |
·关系型治理与东方文化共生的可行性 | 第85-86页 |
·东方文化下城市社会关系型治理的特点与作用 | 第86-87页 |
·东方文化的关系型治理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的扩展 | 第87-91页 |
第六章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保障措施 | 第91-108页 |
·理念宣导层面 | 第91-95页 |
·政府的认知与宣传 | 第91-92页 |
·社会组织的认知与自我教育 | 第92-93页 |
·公民的认知与培养 | 第93-94页 |
·企业的发展理念与责任意识 | 第94-95页 |
·制度建立层面 | 第95-99页 |
·政府的引导、支持与规范 | 第95-97页 |
·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督与外部联系 | 第97-98页 |
·公民的自我管理与自主性 | 第98页 |
·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内部治理 | 第98-99页 |
·资源保障层面 | 第99-103页 |
·政府的全能性 | 第99-100页 |
·社会组织的自身资源建设 | 第100-101页 |
·公民的影响力 | 第101-102页 |
·企业的“社会资本” | 第102-103页 |
·操作落实层面 | 第103-106页 |
·政府的“服务者”和“监管者”角色 | 第103-104页 |
·社会组织的主体性 | 第104-105页 |
·公民的“核心性” | 第105页 |
·市场的配合 | 第105-106页 |
·东方文化的城市关系型治理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106-108页 |
·基于“一条纽带”打造“四位一体”的治理参与体系 | 第106页 |
·利用“两个平台”和“四项策略”构筑治理联系网络 | 第106页 |
·强调“特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 第106-107页 |
·运用多种方式发展特色治理参与实践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研究创新 | 第108页 |
·研究不足 | 第108-109页 |
·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发表成果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2-124页 |
附录 1:天津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社区居民) | 第124-130页 |
附录 2:天津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社会组织) | 第130-134页 |
附录 3:天津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政府部门) | 第134-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