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谎言”:19世纪后半期艺术与美国的国家重构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9页 |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三、研究构想与路径、时段 | 第15-16页 |
| (一) 研究构想 | 第15-16页 |
| (二) 研究路径 | 第16页 |
| (三) 研究时段 | 第16页 |
| 四、关键词定义 | 第16-19页 |
| (一) “现实主义” | 第16-17页 |
| (二) “历史画”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国会大厦的装饰与美国19世纪绘画 | 第19-31页 |
| 第一节 作为“模本”的美国国会大厦装饰画 | 第19-25页 |
| (一) 国会大厦绘画 | 第19-20页 |
| (二) 绘画筛选的标准 | 第20-22页 |
| (三) “华盛顿升天图”和四幅画作 | 第22-25页 |
| 第二节 作为“国家形象”的世博会 | 第25-31页 |
| (一) 纽约水晶宫 | 第25-27页 |
| (二) 费城博览会 | 第27-31页 |
| 第二章 哈德逊河画派的“美国性” | 第31-51页 |
| 第一节 风景画中的“身份认同” | 第31-44页 |
| (一) 开创者:托马斯·科尔 | 第31-38页 |
| (二) 追随者:弗雷德里克·E·丘奇 | 第38-41页 |
| (三) “美国性”的建构 | 第41-44页 |
| 第二节 风景画中的“优越感” | 第44-51页 |
| (一) “独特景致”的兴起 | 第44-46页 |
| (二) “原始风景”的记录 | 第46-47页 |
| (三) “主流视野”的淡出 | 第47-51页 |
| 第三章 现实的视觉隐喻:美国的社会生活 | 第51-65页 |
| 第一节 霍默笔下的生活 | 第51-57页 |
| (一) 绘画观念的坚守 | 第51-53页 |
| (二) 乡村生活的缅怀 | 第53-55页 |
| (三) “大海”:精神的外延 | 第55-57页 |
| 第二节 依肯斯:绘画中的“美国性” | 第57-65页 |
| (一) “个性”与“坚持” | 第57-59页 |
| (二) 伊肯斯的“美国性” | 第59-61页 |
| (三) “现实化”与“美国化” | 第61-65页 |
| 第四章 艺术观念的变革 | 第65-75页 |
| 第一节 “平民”视角:国际化 | 第65-69页 |
| (一) 乡村景色“远去” | 第65-66页 |
| (二) 都市与平民生活 | 第66-69页 |
| 第二节 “观念”独立:垃圾箱画派 | 第69-75页 |
| (一) “趣味”多样化 | 第69-71页 |
| (二) “观念”独立 | 第71-75页 |
| 结语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