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8-10页 |
|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 ·理论框架 | 第9-10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0页 |
| ·研究材料依据、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国外农业机械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农业机械化对经济的贡献研究 | 第12页 |
| ·农业机械化系统的优化管理 | 第12-13页 |
| ·国内农业机械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内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阶段 | 第13页 |
|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第13-14页 |
|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研究 | 第14-15页 |
| ·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页 |
| ·农业机械化的区域发展研究 | 第15-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3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9页 |
|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第18-24页 |
| ·农业机械化总量不断增长,机械装备结构优化 | 第18-20页 |
|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 第20-21页 |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有所突破 | 第21-23页 |
| ·政府财政投入增加,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 第23-24页 |
| ·农机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 第24页 |
|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9页 |
| ·土地资源 | 第25页 |
| ·劳动力素质 | 第25-26页 |
| ·农民收入水平 | 第26-27页 |
| ·土地经营规模和流转程度 | 第27页 |
| ·政府政策 | 第27-29页 |
| 4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 第29-37页 |
|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 第29-30页 |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32页 |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2-34页 |
| ·指标数据的收集 | 第34页 |
| ·数据无量纲化 | 第34-35页 |
| ·指标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35-37页 |
| 5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7-42页 |
| ·农机区域发展不均衡 | 第37-38页 |
| ·机械化作业水平有待提高,瓶颈环节有待突破 | 第38-39页 |
| ·农作物各作业环节发展水平不均衡 | 第38-39页 |
| ·农机作业瓶颈环节难突破 | 第39页 |
| ·农机化综合保障能力不完善 | 第39-41页 |
|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低 | 第39-40页 |
| ·农机专业化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 第40-41页 |
| ·农机装备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41-42页 |
| 6 提高安徽省农机化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 | 第42-45页 |
| ·加大农机政策扶持力度 | 第42页 |
|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 第42-43页 |
|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机化人才队伍素质 | 第43页 |
|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机产业 | 第43页 |
| ·加快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 | 第43-44页 |
| ·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 第44页 |
|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