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定义 | 第9页 |
·纯粹接触效应的表现形式 | 第9-10页 |
·单调上升型 | 第9页 |
·倒 U 型 | 第9-10页 |
·纯粹接触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10-13页 |
·拮抗过程模型(opponent-process model) | 第11页 |
·知觉流畅性 / 错误归因模型 (perceptualfluency/misattribution model) | 第11页 |
·双因素模型(two-factor model) | 第11-12页 |
·修正双因素模型(modified two-factor model) | 第12页 |
·唤醒模型(arousal model of exposure effect) | 第12页 |
·加工水平模型(levels-of-processing model) | 第12-13页 |
·纯粹接触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13-17页 |
·不同的实验情景 | 第13-14页 |
·不同刺激材料 | 第14-16页 |
·刺激呈现次数与时间 | 第16页 |
·被试变量 | 第16-17页 |
·纯粹接触效应的研究范式 | 第17-18页 |
·经典范式 | 第17页 |
·一般范式 | 第17页 |
·情感启动范式 | 第17-18页 |
·纯粹接触效应的测量方法 | 第18页 |
·对比判断 | 第18页 |
·偏好评定 | 第18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8-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3 中性词、负性词在视觉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22-29页 |
·实验一:中性词在视觉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22-25页 |
·实验二:负性词在视觉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25-29页 |
4 中性词、负性词在听觉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29-36页 |
·实验一:中性词在听觉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29-32页 |
·实验二:负性词在听觉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32-36页 |
5 中性词、负性词在双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36-43页 |
·实验一:中性词在双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36-39页 |
·实验二:负性词在双通道上的纯粹接触效应 | 第39-43页 |
6 综合讨论 | 第43-46页 |
·听觉通道能够产生纯粹接触效应 | 第43页 |
·单通道纯粹接触效应的产生机制 | 第43-45页 |
·纯粹接触效应在视听通道的整合 | 第45-46页 |
7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6页 |
·创新 | 第46-47页 |
8 不足和展望 | 第47-48页 |
·研究不足 | 第47页 |
·展望 | 第47-48页 |
9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10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