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森林火灾长期恢复监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微波遥感提取森林参数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微波遥感应用于灾后森林恢复研究进展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数据准备与处理 | 第17-27页 |
·图强林业局概况 | 第17-19页 |
·地形地质 | 第17-18页 |
·气候 | 第18页 |
·森林植被 | 第18页 |
·1987年“五·六”大火概况 | 第18-19页 |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第19-26页 |
·TM影像数据的选取和准备 | 第19-21页 |
·TM影像预处理 | 第21-22页 |
·雷达影像数据准备 | 第22-24页 |
·雷达影像数据预处理 | 第24-25页 |
·森林二类资源调查小班数据及野外实测数据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光学遥感的过火强度制图 | 第27-33页 |
·图强林业局森林/非森林制图 | 第27-30页 |
·图强林业局森林/非森林监督分类 | 第27-28页 |
·类别定义/特征判别及样本选择 | 第28页 |
·分类器选择及影像分类 | 第28-29页 |
·分类后处理及精度验证 | 第29-30页 |
·基于NBR指数确定过火等级及“五?六”大火过火强度制图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结合多波段多极化雷达影像的森林蓄积量提取 | 第33-37页 |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处理 | 第33页 |
·不同波段(L、C)相同极化方式雷达影像森林蓄积量提取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相同波段不同极化(HH、HV)方式雷达影像森林蓄积量提取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精度评价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不同过火强度灾后森林恢复分析 | 第37-43页 |
·不同过火强度森林蓄积量制图分析 | 第37-38页 |
·地形因子对不同过火强度森林恢复的影响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