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德育视域下当代家庭德育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8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0页 |
| 1.理论来源 | 第10页 |
| 2.实践来源 | 第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内容维度 | 第10-13页 |
| 2.方法维度 | 第13-14页 |
| 3.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与展望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6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1.德育 | 第17页 |
| 2.家庭德育 | 第17页 |
| 3.积极德育 | 第17-18页 |
| 一、当前家庭德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18-26页 |
|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18-19页 |
| 1.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18-19页 |
| 2.调查维度的设计 | 第19页 |
| 3.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 第19页 |
| (二)调查结果 | 第19-26页 |
| 1.家庭德育理念的现状 | 第19-21页 |
| 2.家庭德育内容的现状 | 第21-23页 |
| 3.家庭德育方法的现状 | 第23页 |
| 4.家庭德育环境的现状 | 第23-26页 |
| 二、当前家庭德育的问题表征和归因分析 | 第26-40页 |
| (一)当前家庭德育的问题表征 | 第26-34页 |
| 1.家庭德育理念的消极取向 | 第26-28页 |
| 2.家庭德育内容的偏颇 | 第28-30页 |
| 3.家庭德育方法的僵化被动 | 第30-32页 |
| 4.家庭德育环境的劣化 | 第32-34页 |
| (二)当前家庭德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4-40页 |
| 1.“社会转型期”对家庭德育的冲击 | 第34-35页 |
| 2.“独生子女”政策对家庭德育的挑战 | 第35页 |
| 3.学校德育价值偏差 | 第35-37页 |
| 4.家校合作的缺失 | 第37-38页 |
| 5.家长德育价值取向错位 | 第38页 |
| 6.家庭伦理关系恶化 | 第38-40页 |
| 三、家庭积极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 | 第40-45页 |
| (一)家庭积极德育的学理依据 | 第40-41页 |
| 1.心理学依据 | 第40-41页 |
| 2.哲学依据 | 第41页 |
| (二)家庭积极德育的理论模式 | 第41-45页 |
| 1.培养积极人格的德育目标 | 第41-43页 |
| 2.探索积极体验的德育方式 | 第43页 |
| 3.建构积极健康的德育内容 | 第43-44页 |
| 4.营造积极和谐的德育环境 | 第44-45页 |
| 四、家庭积极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 | 第45-52页 |
| (一)社会层面:“支持建设”策略 | 第45-46页 |
| 1.净化社会德育环境 | 第45页 |
| 2.加强社区德育精神建设 | 第45-46页 |
| (二)学校层面:“积极保障”策略 | 第46-48页 |
| 1.更迭学校德育价值取向 | 第46-47页 |
| 2.加强家校的合作 | 第47-48页 |
| 3.创建快乐德育模式 | 第48页 |
| (三)家庭层面:“重要他人”策略 | 第48-52页 |
| 1.优化家庭教育文化 | 第49页 |
| 2.构建亲密家庭伦理关系 | 第49-50页 |
| 3.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1 | 第56-58页 |
| 附录2 | 第58-60页 |
| 附录3 | 第60-61页 |
| 附录4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