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阐释理论之现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以意逆志”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以意逆志”理论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三、“以意逆志”理论现代价值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以意逆志”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 | 第15-25页 |
第一节 “以意逆志”的理论背景 | 第15-18页 |
一、“诗言志”的诗学传统 | 第15-17页 |
二、“述而不作”的阐释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以意逆志”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 | 第19-25页 |
第二章 “以意逆志”理论的历代再阐释 | 第25-35页 |
第一节 赵岐“章句”说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王弼“触类而思”说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刘勰“知音”说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朱熹“唤醒体验”说 | 第29-32页 |
第五节 清代“以意逆志”之再阐释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以意逆志”理论与西方阐释理论之比较 | 第35-47页 |
第一节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赫施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 | 第39-42页 |
第四节 利科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 | 第42-44页 |
第五节 德里达的阐释理论与“以意逆志” | 第44-47页 |
第四章 “以意逆志”阐释理论之现代价值 | 第47-63页 |
第一节 “以意逆志”理论精神理想之核心价值 | 第47-52页 |
一、“以意逆志”之道德属性 | 第47-50页 |
二、中国古典阐释学之精神理想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以意逆志”理论对中国阐释学研究的价值 | 第52-58页 |
一、“以意逆志”理论对中国古典阐释学研究的价值 | 第53-56页 |
二、“以意逆志”理论对中国阐释学构建的价值 | 第56-58页 |
第三节 “以意逆志”阐释理论的应用研究价值 | 第58-63页 |
一、“以意逆志”阐释理论对孟子理论研究的价值 | 第59-60页 |
二、“以意逆志”阐释理论对于文学批评研究的价值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