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沙尘多发地银川市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10-15页 |
| ·国内PM_(2.5)污染概况 | 第10-11页 |
| ·研究区域介绍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PM_(2.5)基本知识介绍 | 第15-19页 |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2-24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4-34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24页 |
| ·样品采集方法 | 第24-27页 |
| ·采样仪器和膜的选择 | 第24-25页 |
| ·采样点和采样时间 | 第25-27页 |
| ·样品浓度与化学成分分析 | 第27-30页 |
|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法CMB | 第30-31页 |
| ·CMB模型原理 | 第30-31页 |
| ·二重源解析技术 | 第31页 |
| ·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 | 第31-32页 |
| ·气流轨迹模型(HYSPLIT) | 第32-34页 |
| 第3章 银川PM_(2.5)质量浓度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 ·PM_(2.5)浓度污染水平 | 第34-36页 |
| ·PM_(2.5)空间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银川PM_(2.5)化学组成特征分析 | 第39-56页 |
| ·PM_(2.5)化学组成整体特征 | 第39-44页 |
| ·PM_(2.5)年均化学组成 | 第39-40页 |
| ·PM_(2.5)化学组成季节变化 | 第40-42页 |
| ·PM_(2.5)污染过程组成对比 | 第42-44页 |
| ·PM_(2.5)碳成分污染特征 | 第44-46页 |
| ·浓度水平及OC/EC比值 | 第44-45页 |
| ·碳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 ·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 第46-50页 |
| ·浓度水平及组成特征 | 第46-48页 |
| ·影响因子分析 | 第48-50页 |
| ·PM_(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 | 第50-54页 |
| ·PM_(2.5)元素浓度特征 | 第50-52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52-54页 |
| ·基于组成特征的来源分析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银川PM_(2.5)来源解析 | 第56-72页 |
| ·研究区域气团来源分析 | 第56-59页 |
| ·气团来源的季节性差异 | 第56-58页 |
| ·污染过程气团来源分析 | 第58-59页 |
| ·CMB模型的PM_(2.5)来源解析 | 第59-66页 |
| ·PM_(2.5)的源成分谱与受体成分谱 | 第59-62页 |
| ·颗粒物年均解析结果 | 第62-64页 |
| ·颗粒物来源的季节性差异 | 第64-66页 |
| ·PMF模型的PM_(2.5)来源解析 | 第66-70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66-67页 |
| ·PMF结果 | 第67-69页 |
| ·解析结果对比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2-75页 |
| ·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 第72-73页 |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73-74页 |
|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工作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