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下光场的沉水植物恢复区域划分研究--以蠡湖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沉水植物恢复及其水体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 ·水下光场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研究目的与工作思路 | 第21-24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21-24页 |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4-34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30页 |
| ·蠡湖概况 | 第24-30页 |
| ·采样点布设 | 第30-31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1-33页 |
| ·透明度的测定 | 第31页 |
| ·悬浮物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浮游植物及叶绿素的测定 | 第32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 ·水下PAR的测定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3 蠡湖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34-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 ·季节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 ·年际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52页 |
| ·悬浮物与透明度的关系 | 第38-42页 |
| ·浮游植物与透明度的关系 | 第42-44页 |
| ·CDOM与透明度的关系 | 第44-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4 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第53-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沉水植物光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确定 | 第53-54页 |
| ·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的计算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 ·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6-58页 |
| ·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与水体透明度关系模型 | 第58-60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5 蠡湖沉水植物恢复及优化示范工程 | 第63-69页 |
| ·工程区域概况 | 第63-64页 |
| ·沉水植物恢复区域划分 | 第64-66页 |
| ·沉水植被配置及区域布局 | 第66-6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 ·创新点 | 第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情况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