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1 引言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8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第12-14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第12-13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第13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第13-14页
   ·心理融入第14-15页
     ·心理融入与心理融合的区别第15页
   ·社会融入第15-17页
     ·社会融入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第16-17页
   ·社会支持第17-18页
3 问题提出第18-20页
   ·理论意义第18页
   ·现实意义第18-20页
4 研究设计第20-21页
   ·概念界定第20页
   ·心理融入理论维度的初步构想第20-21页
5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问卷的编制第21-31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研究第21-23页
     ·研究目的第21页
     ·方法与程序第21页
     ·结果与分析第21-22页
     ·讨论第22页
     ·小结第22-23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3-27页
     ·研究目的第23页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23页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讨论与分析第26-27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27-30页
     ·信度分析第27页
     ·效度分析第27-28页
     ·结构效度第28-30页
   ·讨论第30页
   ·小结第30-31页
6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现状调查研究第31-37页
   ·研究目的第31页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31-32页
     ·被试第31页
     ·测量工具第31页
     ·测量程序第31-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34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总体情况第32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在各背景因素上的差异比较第32-34页
   ·讨论第34-36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总体情况第34-35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在性别上的差异第35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在年龄上的差异第35-36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第36页
   ·小结第36-37页
7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第37-41页
   ·研究目的第37页
   ·方法与程序第37页
     ·研究被试第37页
     ·测量工具第37页
     ·测量程序第37页
   ·结果分析第37-39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第37-38页
     ·高、低心理融入个体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分析第38页
     ·社会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影响第38-39页
   ·讨论第39-40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第39页
     ·高、低心理融入个体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分析第39页
     ·社会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影响第39-40页
   ·小结第40-41页
8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质性研究第41-45页
   ·研究目的第41页
   ·方法与程序第41页
     ·研究被试第41页
     ·测量工具第41页
     ·程序第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受访者的心理融入研究第41-42页
     ·受访者的社会支持研究第42-43页
     ·受访者的心理融入与社会支持研究第43页
   ·讨论第43-44页
     ·受访者心理融入的讨论第44页
     ·受访者社会支持的讨论第44页
     ·受访者心理融入与社会支持的讨论第44页
   ·小结第44-45页
9 总讨论第45-49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问卷的编制第45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的现状调查研究第45-47页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第47-48页
   ·建议第48-49页
10总结论第49-51页
   ·总结第49页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49-51页
     ·研究的贡献第49页
     ·研究的不足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A第54-55页
附录B第55-57页
附录C第57-60页
致谢第6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省直管县改革之制度变迁研究
下一篇:重庆市就业服务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