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的起因、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起因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旅游资源 | 第13页 |
·旅游资源开发 | 第13页 |
·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基础研究 | 第17-26页 |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 第17-21页 |
·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17页 |
·旅游资源的评价 | 第17-21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原则及其评价 | 第21-23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 第21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第21-22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 | 第22-23页 |
·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 | 第23页 |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旅游资源特征 | 第24页 |
·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依据 | 第24-25页 |
·开发定位 | 第24页 |
·发展前景 | 第24页 |
·城市条件 | 第24-25页 |
·空间结构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榆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 | 第26-39页 |
·发展概况 | 第26-30页 |
·历史文化演进 | 第26-27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旅游资源概况 | 第30-34页 |
·自然旅游资源 | 第31页 |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 第31-33页 |
·能源与科技旅游资源 | 第33-34页 |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34-35页 |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34页 |
·能源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34-35页 |
·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5-3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36-37页 |
·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榆林同类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案例研究 | 第39-57页 |
·阿联酋迪拜旅游资源开发案例 | 第39-43页 |
·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开发 | 第39-40页 |
·国家定位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分析 | 第40-42页 |
·高科技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 第42-43页 |
·德国鲁尔工业区旅游资源开发案例 | 第43-46页 |
·区域层面的旅游资源开发 | 第43页 |
·区域复兴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分析 | 第43-45页 |
·旅游资源综合多元开发战略的借鉴与启示 | 第45-46页 |
·陕西延安市旅游资源开发案例 | 第46-49页 |
·城市层面的旅游资源开发 | 第46-47页 |
·红色圣地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分析 | 第47-48页 |
·红色旅游与能源开发并行开发战略的优缺点 | 第48-49页 |
·河南焦作市旅游资源开发案例 | 第49-51页 |
·旅游区层面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分析 | 第49页 |
·产业转型型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分析 | 第49-51页 |
·焦作市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替代战略成功背后的思考 | 第51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与开发模式 | 第51-54页 |
·城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 第51-53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 第53-54页 |
·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撑体系 | 第54-55页 |
·公共政策 | 第54页 |
·规划管理 | 第54-55页 |
·投融资运作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榆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构建 | 第57-79页 |
·榆林旅游资源再认识 | 第57-64页 |
·榆林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57-60页 |
·榆林旅游资源的特点 | 第60-62页 |
·榆林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 第62-64页 |
·榆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 第64-66页 |
·城市与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战略 | 第64-65页 |
·能源资源与自然、文化资源一体化开发战略 | 第65页 |
·低碳可持续开发战略 | 第65-66页 |
·能源生态示范开发战略 | 第66页 |
·榆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途径 | 第66-70页 |
·鄂尔多斯-榆林-延安-西安旅游资源区域联合 | 第66-67页 |
·榆林-横山旅游资源—体化 | 第67页 |
·旅游资源多方位整合 | 第67-69页 |
·动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 第69-70页 |
·绿色能源生态示范 | 第70页 |
·榆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实施保障 | 第70-72页 |
·政策与法规保障 | 第70页 |
·旅游管理体系保障 | 第70-71页 |
·旅游基础设施保障 | 第71页 |
·人才与服务保障 | 第71页 |
·资金保障 | 第71-72页 |
·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旅游战略规划实践 | 第72-78页 |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概况 | 第72页 |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 第72-74页 |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构建 | 第74-77页 |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优势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全文结论 | 第79页 |
·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中文专著 | 第81页 |
学位论文 | 第81-82页 |
期刊论文 | 第82-83页 |
外文文献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89页 |
附录1:旅游资源分类 | 第84-87页 |
附录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资源赋分标准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