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行为保全的基本理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行为保全的概念及界分 | 第9-13页 |
一、 行为保全的概念 | 第9页 |
二、 财产保全与行为保全 | 第9-11页 |
三、 行为的先予执行与行为保全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行为保全的立法目的 | 第13-16页 |
一、 域外行为保全目的 | 第13页 |
二、 我国行为保全的立法目的 | 第13-15页 |
三、 研究行为保全目的的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行为保全的性质 | 第16-20页 |
一、 行为保全性质的学理争鸣及其分析 | 第16-17页 |
二、 行为保全的性质界定 | 第17-19页 |
三、 研究行为保全性质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的立法现状与问题 | 第20-30页 |
第一节 行为保全的立法背景与现状 | 第20-24页 |
一、 行为保全的立法背景 | 第20-21页 |
二、 现行《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21-23页 |
三、 最高人民法院现行的相关司法解释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行为保全的立法缺陷 | 第24-27页 |
一、 行为保全的立法体例紊乱 | 第24-25页 |
二、 行为保全的目的不明确 | 第25页 |
三、 行为保全的适用范围不清晰 | 第25页 |
四、 行为保全的条件不严谨 | 第25-26页 |
五、 行为保全的特别规则缺失 | 第26-27页 |
六、 行为保全的执行措施空缺 | 第27页 |
七、 行为保全的救济程序不到位 | 第27页 |
第三节 行为保全立法缺陷的后果分析 | 第27-30页 |
一、 行为保全与行为的先予执行易于混同适用 | 第27-28页 |
二、 行为保全易于被滥用 | 第28页 |
三、 实践中行为保全裁定难以统一 | 第28页 |
四、 行为保全缺乏可操作性 | 第28页 |
五、 当事人的权益无法得到救济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域外行为保全和相关制度的立法与启示 | 第30-44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的中间禁令 | 第30-34页 |
一、 中间禁令的涵义和特征 | 第30页 |
二、 英国的中间禁令 | 第30-32页 |
三、 美国的中间禁令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的假处分 | 第34-39页 |
一、 大陆法系假处分的类型 | 第34-36页 |
二、 德国请求标的为行为的假处分 | 第36-38页 |
三、 日本系争标的为行为的假处分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行为保全立法的中外比较与启示 | 第39-44页 |
一、 立法目的 | 第39页 |
二、 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三、 适用条件 | 第40-41页 |
四、 程序规范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的立法完善 | 第44-56页 |
第一节 合理定位行为保全的适用范围 | 第44-45页 |
一、 行为保全适用范围的基点 | 第44页 |
二、 行为保全与行为的先予执行的适用界点 | 第44页 |
三、 行为保全的适用范围的确定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明确行为保全的适用条件 | 第45-47页 |
一、 行为保全适用的主体条件 | 第45页 |
二、 行为保全适用的必要条件 | 第45-46页 |
三、 行为保全适用的限制条件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增加行为保全的特别规则 | 第47-51页 |
一、 补充行为保全的管辖法院 | 第47页 |
二、 规定行为保全适用的程序阶段 | 第47-48页 |
三、 明确行为保全的审查方式 | 第48-49页 |
四、 增加行为保全担保的特殊规定 | 第49-51页 |
第四节 健全行为保全裁定的执行与救济的规范 | 第51-56页 |
一、 行为保全的执行 | 第51-53页 |
二、 行为保全的救济程序 | 第53-54页 |
三、 行为保全的撤销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