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生态旅游的研究 | 第10-11页 |
·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11-12页 |
·旅游格局改变的研究 | 第12-13页 |
·南水北调工程与旅游的研究 | 第13-14页 |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及研究前景 | 第14页 |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 第14页 |
·研究前景 | 第14页 |
2 引言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3 研究区概况、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概况 | 第16-17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 第17-19页 |
·理论支撑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0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0页 |
·旅游吸引力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格局现状 | 第22-30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分布 | 第22-23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空间格局 | 第23-28页 |
·聚集度指数 | 第24-25页 |
·连接度 | 第25-26页 |
·交通通达度 | 第26-27页 |
·平均径路长 | 第27-28页 |
·紧密度指数 | 第28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区划 | 第28-30页 |
·生态旅游区划原则 | 第28-29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区划 | 第29-30页 |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区域生态旅游的影响 | 第30-34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区域生态旅游资源新增加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丹江口水域生态观光区 | 第31页 |
·陶岔渠首景观 | 第31页 |
·沙河渡槽景观 | 第31页 |
·穿黄工程景观 | 第31-32页 |
·焦作彩城景观 | 第32页 |
·穿漳工程景观 | 第32页 |
·生态廊道休闲旅游目的地 | 第32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区域生态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32-33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区域生态旅游集聚的影响 | 第32-33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区域生态旅游点之间空间距离的变化 | 第33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区域生态旅游紧密度的影响 | 第33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的影响 | 第33-34页 |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新格局分区 | 第34-36页 |
·渠首水域生态与文化观光区 | 第34页 |
·烟波沙河自然游览区 | 第34-35页 |
·黄河底蕴郊野休闲游憩区 | 第35页 |
·南太行山山水风光焦作段旅游区 | 第35页 |
·安阳殷风文化旅游区 | 第35页 |
·生态廊道休闲娱乐区 | 第35-36页 |
7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 | 第36-42页 |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 第37-39页 |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 第37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区域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 第37-39页 |
·生态环境保护 | 第39-42页 |
·决策内容 | 第39-40页 |
·管理内容 | 第40-42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主要结论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创新点 | 第43页 |
·不足 | 第43-44页 |
附表 | 第44-46页 |
文献参考 | 第46-50页 |
英文摘要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