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质污染物输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水流模型发展基本现状 | 第10-11页 |
·水质模型发展基本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2 河口水质数值模拟概述和黄河口三角洲概况 | 第15-28页 |
·河口水质数值模拟概述 | 第15-19页 |
·河口水流及水质特征 | 第15-18页 |
·近海水流和水质特征 | 第18-19页 |
·水流水质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19-24页 |
·水流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19-20页 |
·水流数学模型的分类 | 第20-22页 |
·水质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22-23页 |
·水质模型的分类 | 第23-24页 |
·黄河口的自然状况 | 第24-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气候特征 | 第24-25页 |
·河流水系 | 第25页 |
·海域、潮汐及风暴潮特性 | 第25-26页 |
·湿地自然保护区 | 第26页 |
·黄河口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27页 |
·土地资源概况 | 第26页 |
·矿产资源概况 | 第26-27页 |
·人口及其分布概况 | 第27页 |
·工农业生产概况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流水质模型的搭建 | 第28-38页 |
·MIKE 软件概述 | 第28页 |
·水流水质模型的搭建 | 第28-37页 |
·水动力模块和对流扩散模块控制方程 | 第28-29页 |
·控制方程的空间离散 | 第29-31页 |
·时间差分方程 | 第31页 |
·水流水质模型的基本设置 | 第31-33页 |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水流水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8-66页 |
·河道浓度变化 | 第38-43页 |
·潮河 | 第38页 |
·挑河 | 第38-39页 |
·黄河故道(刁口河流路) | 第39-40页 |
·黄河(清水沟流路) | 第40-41页 |
·小岛河 | 第41-42页 |
·永丰河 | 第42-43页 |
·河口段 COD 浓度的滞后效应 | 第43-47页 |
·滞后效应的表现 | 第43-44页 |
·滞后效应的分析 | 第44-47页 |
·不同流量、不同浓度的 COD 影响范围 | 第47-51页 |
·不同浓度情况 COD 传播范围 | 第47-49页 |
·不同流量情况 COD 传播范围 | 第49-51页 |
·河口 COD 传输方向 | 第51-57页 |
·黄河三角洲北岸研究 | 第51-53页 |
·黄河三角洲东岸研究 | 第53-57页 |
·近海 COD 传输方向 | 第57-66页 |
·5米等深线污染物传播方向 | 第57-61页 |
·10米等深线污染物传播方向 | 第61-6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