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农业面源污染与磷淋溶 | 第10页 |
| ·土壤磷赋存在形态 | 第10-11页 |
| ·农田土壤磷淋溶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 ·肥料品种与施用量 | 第11页 |
| ·土壤质地 | 第11页 |
| ·土层深度 | 第11-12页 |
| ·降雨量与灌溉量 | 第12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 第12页 |
| ·耕作方式 | 第12页 |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 ·农田土壤磷淋溶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原位实地监测 | 第13页 |
| ·淋溶模拟实验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 ·试验设计 | 第15-17页 |
|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17-18页 |
|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杨麦间作系统下降雨量与淋溶水量变化特征 | 第19-23页 |
| ·杨麦间作系统对降雨量的影响 | 第19页 |
| ·杨麦间作系统对淋溶水量的影响 | 第19-23页 |
|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下土壤淋溶液体积时间性变化 | 第19-21页 |
|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对土壤淋溶液体积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不同施磷水平对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淋溶液体积的影响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土壤磷淋溶特征研究 | 第23-28页 |
|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淋溶液磷浓度动态变化 | 第23-25页 |
|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对TP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对TDP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24页 |
|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对PP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 ·不同形态磷的累积淋失量和淋失率 | 第25-26页 |
| ·两种密度杨麦间作系统土壤剖面TP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 第五章 不同施磷水平杨麦间作系统土壤磷淋溶特征研究 | 第28-36页 |
| ·不同施磷水平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淋溶液磷浓度动态变化 | 第28-33页 |
| ·不同施磷水平杨麦间作系统对TP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 ·不同施磷水平杨麦间作系统对TDP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不同施磷水平杨麦间作系统对PP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施磷水平杨麦间作系统对不同形态磷累积淋失量和淋失率的研究 | 第33-34页 |
| ·不同施磷水平杨麦间作系统土壤剖面TP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6-40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淋溶液体积动态变化 | 第36页 |
| ·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淋溶液磷素质量浓度变化 | 第36-37页 |
| ·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淋溶液磷素形态特征 | 第37页 |
| ·杨麦间作系统土壤淋溶液磷素流失量变化 | 第37-38页 |
| ·杨麦间作系统土壤TP剖面分布动态变化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