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的来源、背景以及意义 | 第11页 |
·传统以及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的简介 | 第11-13页 |
·传统双螺杆压缩机的简介 | 第11-12页 |
·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的简介 | 第12-13页 |
·双螺杆压缩机主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双螺杆压缩机转子型线几何特性研究以及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4页 |
·螺杆转子精确加载方法的研究 | 第14-15页 |
·传统以及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阴阳转子的热应力分析 | 第15页 |
·传统以及平衡式螺杆压缩机主机工作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15页 |
·中隔部以及排气座回流、涡流的研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转子型线几何特性研究 | 第16-25页 |
·转子参数设计 | 第16-22页 |
·参数计算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2LGF125/21 型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参数 | 第20-22页 |
·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的型线组成 | 第22-25页 |
·型线组成原则 | 第22-23页 |
·XSRM 型线组成选择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主要零部件设计以及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5-33页 |
·阴阳转子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主机机体设计以及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理论设计 | 第26-27页 |
·几何参数 | 第27-28页 |
·主机机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8页 |
·中隔部的设计以及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理论设计 | 第29页 |
·几何参数 | 第29-30页 |
·中隔部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排气座的设计以及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理论设计 | 第31页 |
·几何参数 | 第31-32页 |
·排气座的三维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螺杆转子精确加载方法的研究及其热应力分析 | 第33-42页 |
·螺杆转子轴向力的求解 | 第33-36页 |
·经典计算法 | 第33-34页 |
·基于啮合线加载负荷法 | 第34-36页 |
·传统双螺杆压缩机螺杆转子的热应力分析 | 第36-40页 |
·啮合接触线求解 | 第36-37页 |
·网格划分 | 第37-38页 |
·约束条件 | 第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螺杆转子的热应力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传统双螺杆压缩机的数值模拟 | 第42-50页 |
·流体运动与换热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42页 |
·标准κ-ε模型方程 | 第42-43页 |
·滑移网格与动网格 | 第43-45页 |
·滑移网格模型 | 第43-44页 |
·动网格模型 | 第44页 |
·两者模型计算比较 | 第44-45页 |
·传统双螺杆压缩机整机工作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5-49页 |
·模型导入与网格划分 | 第45页 |
·边界条件、求解控制以及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的数值模拟 | 第50-67页 |
·平衡式双螺杆压缩机整机工作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0-53页 |
·网格划分 | 第50页 |
·基本设置 | 第50-51页 |
·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不同工况对排气座的数值模拟 | 第53-58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不同工况下对中隔部的数值模拟 | 第58-62页 |
·不同转速下中隔部回流分布情况 | 第58-60页 |
·不同压比下中隔部回流分布情况 | 第60-62页 |
·不同结构参数对中隔部以及排气座回流、涡流的影响 | 第62-66页 |
·三维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62-63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63-64页 |
·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