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鹅观草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间作植物对土壤质量影响的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部分 山东鹅观草居群遗传结构的初探 | 第12-5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前言 | 第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鹅观草属 | 第12-14页 |
·山东鹅观草 | 第13页 |
·山东鹅观草分类史 | 第13页 |
·山东鹅观草细胞学研究 | 第13-14页 |
·黄矮病病毒和其抗性基因 | 第14-17页 |
·黄矮病病毒 | 第14页 |
·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载体 | 第14页 |
·小麦黄矮病的危害 | 第14-15页 |
·小麦黄矮病毒抗性基因的研究 | 第15页 |
·抗黄矮病基因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抗黄矮病基因育种研究 | 第16页 |
·我国黄矮病抗性基因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岛屿地理隔离 | 第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 | 第19-38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19-22页 |
·仪器 | 第19页 |
·药品及配制方法 | 第19-22页 |
·提取植物 DNA 所需试剂及配制 | 第19-20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需试剂及配制 | 第20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需试剂及配制 | 第20-21页 |
·PCR 扩增所需试剂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7页 |
·材料的来源 | 第22-23页 |
·样本的采集方法 | 第23-27页 |
·种子的发芽 | 第27-28页 |
·材料 DNA 的提取 | 第28-30页 |
·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9-30页 |
·PCR 扩增 | 第30-36页 |
·引物的选择 | 第30页 |
·引物的配制 | 第30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0页 |
·PCR 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的确定 | 第30-32页 |
·PCR 操作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 第32-33页 |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检测 | 第33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3-36页 |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6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36-37页 |
·种群的迁移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样本 DNA 含量的检测 | 第38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8页 |
·模板 PCR 扩增 | 第38-39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39-40页 |
·数据类型的选择 | 第40页 |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40-43页 |
·种群的遗传分化 | 第43-44页 |
·种群间的遗传关系 | 第44-4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8-50页 |
·分子标记的变化 | 第48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48-49页 |
·遗传分化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50页 |
·山东鹅观草抗黄矮病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 第50页 |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50-51页 |
·黄矮病病病毒发生频率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 第50页 |
·蚜虫发生频率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 第50-51页 |
第二部分 间作植物对土壤质量影响的初探 | 第51-7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51-5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51-55页 |
·间作对土壤质量的改良 | 第51-53页 |
·间作牧草对梨园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 | 第52-53页 |
·土壤酸碱度 | 第52页 |
·土壤微生物 | 第52页 |
·土壤过氧化物酶 | 第52-53页 |
·土壤脲酶 | 第53页 |
·间作制度对土壤的影响 | 第53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53-55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 | 第55-60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55-56页 |
·土壤 pH 测定所需仪器及药品 | 第55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5页 |
·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 第55页 |
·真菌培养基的配制 | 第55页 |
·放线菌培养基的配制 | 第55页 |
·土壤酶活性测定所需仪器及药品 | 第55-56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所需试剂 | 第55-56页 |
·脲酶活性测定所需试剂 | 第56页 |
·实验内容 | 第56-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土壤 pH 测定 | 第57页 |
·土壤细菌的培养 | 第57页 |
·土壤真菌的培养 | 第57页 |
·土壤放线菌的培养 | 第57页 |
·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57-58页 |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土壤 pH 值的变化 | 第60-61页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61-63页 |
·土壤中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61页 |
·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变化 | 第61-62页 |
·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63-67页 |
·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63-65页 |
·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65-67页 |
·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8-70页 |
·间作牧草对土壤 pH 的影响 | 第68页 |
·间作牧草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68页 |
·间作牧草其根系酶活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70页 |
·间作植物对梨树果园土壤的改变 | 第70页 |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70-71页 |
·间作植物对土壤质量的改良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已发表,投稿的相关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