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丝素/聚乳酸复合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组织工程及纳米拓扑结构 | 第14-18页 |
·组织工程 | 第14-15页 |
·纳米拓扑结构 | 第15-18页 |
·生物支架材料及构建方法 | 第18-23页 |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第18-20页 |
·多孔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制备三维多孔支架 | 第23-30页 |
·超临界流体起泡技术 | 第24-28页 |
·超临界 CO2辅助相分离 | 第28-30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聚乳酸多孔支架的制备及表征 | 第32-60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33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33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聚乳酸支架的制备 | 第33-34页 |
·Minitab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聚乳酸支架的表征 | 第35-36页 |
·溶菌酶/聚乳酸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57页 |
·Minitab 优化聚乳酸复合物配比 | 第37-41页 |
·相分离工艺参数对支架形貌的影响 | 第41-52页 |
·聚乳酸支架的表征 | 第52-54页 |
·溶菌酶/聚乳酸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60页 |
第3章 丝素/聚乳酸复合支架的制备及表征 | 第60-86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61-62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61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SEDS 法制备丝素纳米粒 | 第62页 |
·丝素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2-64页 |
·溶菌酶/丝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64页 |
·丝素/聚乳酸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83页 |
·丝素纳米颗粒制备工艺考察 | 第64-72页 |
·丝素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72-75页 |
·溶菌酶/丝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75-79页 |
·丝素/聚乳酸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 第79-83页 |
·小结 | 第83-86页 |
第4章 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86-99页 |
·前言 | 第86-8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87-88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87-88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2页 |
·Alamar blue 法测定细胞毒性实验 | 第88-89页 |
·全身急性毒性试验 | 第89-90页 |
·溶血试验 | 第90-91页 |
·动态凝血时间实验 | 第91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91-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6页 |
·L929 细胞毒性 | 第92-93页 |
·全身急性毒性实验 | 第93-94页 |
·溶血实验 | 第94-95页 |
·动态凝血时间实验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9页 |
第5章 支架拓扑结构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99-115页 |
·引言 | 第9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99-101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99-100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100-101页 |
·实验方法 | 第101-103页 |
·样品制备及预处理 | 第101页 |
·细胞复苏及传代培养 | 第101页 |
·丝素/聚乳酸复合支架对细胞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聚乳酸支架拓扑结构对细胞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统计分析 | 第10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3页 |
·蛋白标准曲线 | 第103-104页 |
·丝素/聚乳酸复合支架对细胞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不同拓扑结构对细胞的影响 | 第109-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5-121页 |
·实验总结 | 第115-119页 |
·后续工作建议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页 |